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活水養活魚 非遺需養生

2011年12月02日09: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近些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全社會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然而,隨著“非遺”傳承人整體邁入老齡化,眾多“非遺”項目已經遠離人們的生活而被遺忘,甚至正在經受“人死藝亦亡,絕活成絕唱”的瀕危考驗。隻有傳承與創新,才能讓“非遺”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目前,雖然不少地方對“非遺”絕活十分重視,鼓勵群眾將其代代傳承,但我國擁有的民間文化藝術種類繁多,如何更好地保護和傳承好祖先遺留下來的精粹,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非遺”多散落於民間,民眾的熱情與參與對其保護、傳承至關重要。充分調動基層群眾參與的積極性,讓一些散落在民間的老曲藝、老工藝、老制作等得以重登舞台,是“非遺”保護的基礎。同時,“非遺”還要適當加入新的文化元素,推陳出新,增添活力。隻有當“非遺”與生活結合緊密時,延續香火才真正不成問題。

  “非遺”應是“活魚”,保護方式主要是“養生”,而不是隻保護“魚干”。活魚要在水中養。對“非遺”這條“活魚”來說,民眾就是“水”。保護“非遺”,政府不能唱“獨角戲”,而是要發揮民眾的主體作用,在活態傳承中保護。“非遺”的出路在於走向民間,走向民眾,進行自我延續和自由傳承。這種延續和傳承離不開傳人。當前的“非遺”保護,應遵循文化發展的規律,在增強民眾的自覺性上下工夫,需要有心人研究整理,更需要年輕人加入。願更多的人為民間藝術的傳承盡心盡力,使“非遺”在民眾之水中暢快游弋,健康傳承。

  保護和傳承“非遺”,完全可以通過市場化運作,將傳統工藝、傳統民俗、傳統特色與現代時尚相結合,讓文化遺產煥發生機、增強活力、繼承發展,真正得到保護。贏得了市場,“非遺”才能越走越寬﹔市場做得好,“非遺”才能更好地傳承。“非遺”傳承需要“保護基因,勇於創新”,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傳統工藝同時,適應當代需要進行技術創新,主動走向市場。加強對“非遺”項目市場化、生活化的引導,將是幫助“非遺”項目傳承和生存的一項有力保障。(焦 實)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2月02日   第 15 版)
(責任編輯:陳興來)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