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海外中餐業:為何褒貶不一?

2011年12月14日09:39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冰”與“火”的待遇

近段時間,中餐始終是海外媒體聚焦的熱點。

雖然在德語區國家生活的華人並不多,而且也沒有形成像美國、英國、法國那樣有規模的“唐人街”,但無論在德國首都柏林,還是在瑞士以及奧地利的小山村裡,都可以看到中餐館的身影。在那裡,中餐生意可以用火爆來形容,大部分德語區人都非常愛吃中餐,多數家庭至少一周會光顧一次中餐館。

德語區國家的媒體對中餐鐘愛有加。德國《南德報》近日對慕尼黑的一家中國火鍋店進行報道,稱這種形式對德國人來說是新穎的。瑞士的媒體也對中國自助餐的“綠色”經營表示贊同。

在美國芝加哥,“中餐館主要集中在南、北中國城地區,以南華埠最為集中,現在有趨勢逐步擴大到市中心和郊區。”《芝加哥華語論壇報》資深記者張大衛介紹。

同樣引發人們對中餐業關注的,來自於一些質疑的聲音。前不久,多則關於“中餐館使用貓肉狗肉”的謠言四起,令一些英國中餐館飽受中傷。經過當地市政衛生部門檢查后,這些傳言根本就是子虛烏有,但中餐館的名譽損失卻難以估量。

美國的中餐業也受到一些批評,“比如不講究環境,不注意衛生,服務員沒有經過嚴格訓練,不專業,法制觀念不夠,對殘疾人的服務也比較差等。”張大衛說。

謀生與迎合的弊病

為何海外媒體對中餐業會褒貶不一?

張大衛分析,在芝加哥,從事中餐業的多是老移民,還有一些是新來的移民,中餐業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找不到適合的工作,就先做餐館。大部分沒有像主流餐館那樣的名廚師。

美國曉軍美食集團是芝加哥比較成功的中餐企業,其旗下的“老四川”、“老北京”、“老上海”、“老友聚”、“老湖南”等品牌在美國主流社會也享有盛譽。就是這樣的一個優秀企業,也面臨著招人難的問題。“現在想招一個合格的廚師都難”,老板胡曉軍感嘆。

英國最近出台的新移民法也提高了技術移民的門檻,有技術、經驗的廚師想要去英國從業也要經歷嚴格的挑選,而這對大多數國內廚師來說都太難。

另外,海外中餐業特意追求與西餐的接軌也是中餐飽受詬病的原因。起初中國餐館老板為吸引更多的當地客源,把中餐加以改良,變成老外愛吃的煎炸食品並調以酸甜口味,但這樣就略掉了中餐的“原汁原味”。德語區國家熱捧中餐的原因之一,就是當初的“德式中餐”慢慢回歸原味,變成了現在的“正宗中餐”。

“真正能代表中餐精華的餐館不多。”張大衛直言。

酒香也怕巷子深

胡曉軍對中餐業的發展信心滿滿。他認為未來中餐業的發展必定是眾多小餐館的整合,代之以大型餐飲集團的誕生。

不過,張大衛表示,中餐館的整合任重而道遠,原因就在於管理水平不高,未能形成產業鏈,也缺少聯合和公關。“以美國為例,一個行業的聯合對於維護中餐業的權益和發展很重要。過去這裡有個美中地區中餐協會,沒多久就不存在了。”張大衛說,“現在公關也是各家自己搞,各自為政。”

不過,可喜的是,也有一些人在嘗試做中國美食的公關。享譽英國美食界的BBC華裔美女主廚黃?億近來出現在美國“烹飪頻道”為她量身制作的“巧手中國菜:舊金山”烹飪秀上,還出版書籍介紹中國美食。她的節目,將看似繁瑣的中國菜講解得簡單易懂,令人有忍不住跟著一起參與的念頭。

海外中餐要發展,向西餐口味“靠攏”是行不通的,原汁原味的中餐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體現中國飲食文化的魅力。(本報記者 楊子岩)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1年12月14日   第 06 版)

 

(責編:陳興來)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