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外交部官員:借人權向中國施壓是徒勞的

2012年01月27日09: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新網1月19日電 外交部國際司司長陳旭今日做客中新網,以“開拓多邊外交 共建和諧世界”為主題與網友在線互動。陳旭在談及人權問題時指出,西方國家要以積極、客觀、全面的態度來看待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借人權向中國施壓,破壞中國的社會穩定是徒勞的,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陳旭表示,人權與大家的生活是息息相關。人權從來就不是抽象的,它不僅包括知情權、表達權、選舉權在內的公民政治權利,還包括工作權、健康權,生存權等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和發展權。

“那麼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與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程度等因素是密切相關的,我們一貫在國際上倡導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與公民政治權利同等重要,特別是對於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人權,否則的話就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陳旭說。

陳旭稱,人權不是絕對的,促進和保護人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關鍵是要密切結合各國的國情,否則就會出現“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情況。

“西方民主人權,他們的那套做法在亞洲和一些非洲國家,經常遭遇水土不服的現象。那麼有些西方國家熱衷於談論普世的價值觀,要求所有國家都奉行同他們一樣的人權觀,應當說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民主不合理的做法,因此中國一直探索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陳旭說,“如果說我們都是採取一種教條主義的做法,照搬西方的理論和實踐,那麼最終受傷的肯定是自己。”

中國的人權狀況究竟怎麼樣?對此,陳旭說道,“我想最有發言權的還是廣大人民群眾,現在大家可以自由地選擇工作,到國外旅行,通過微博交流思想,向全國人大法律草案提出意見,農村居民還可以投票選舉為他們服務的村長和支書等等。”

陳旭強調,中國人權狀況的進步和改善,不僅我們老百姓能夠切實感受到,國際社會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我們的人權的發展和進步也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贊揚。

對於一些西方國家仍然在執意歪曲中國的人權狀況、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倒退,陳旭分析道,一是冷戰思維的原因,一些國家以意識形態劃線。雖然冷戰結束了幾十年,但是一些西方人仍然沒有放棄用對抗的思維來想問題﹔

二是對中國仍然缺乏了解,很多西方人從來沒有到過中國,僅靠讀幾本書和幾篇文章就認為對中國的人權狀況有了全面的了解,這樣不可能做出一個客觀的評價﹔

三是有的人是出於政治目的,中國的發展建設舉世矚目,但一些西方國家看我們就不順眼,以他們所謂的道義制高點來說三道四,他們經常拿幾個刑事司法個案來說事,是以偏概全的。

“應當說,中國如同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根深蒂固,這對中國自身是有好處,對整個世界的發展也有好處,一些西方國家隻盯著一些刑事司法個案,而對中國的發展壯大採取一種以偏概全的態度,這是不可取的。”陳旭說。

陳旭表示,對於西方國家的指責,針對不同情況,我們進行回應,對缺少對華了解的國家,我們通過人權對話,雙邊交流介紹我們的立場、政策和實際情況,也盡量安排外方人員赴各地走走看看,加深對我們的了解,對一些惡意指責的國家我們就堅決的予以頂回,要求他們消除偏見,放棄冷戰思維,順應歷史的潮流。

陳旭強調,沒有一個國家的人權狀況是完美的,中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面對的困難和挑戰是難以想象的。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我們確實有很長的路要走,那麼在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是摸著石頭過河,有成功也有經驗,我們現在面臨的許多問題應當說是改革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問題,隻能通過繼續深化改革和促進發展逐步加以解決。

“我有這個信念,在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國的人權狀況一定會越來越好。”陳旭說。

(責編:姚小敏)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