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聯合早報:西方挑撥中非關系 背后有其戰略焦慮

2012年01月28日09:48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新網2011年6月23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3日刊出評論《中國走進非洲與西方的戰略焦慮》。評論說,日前美國務卿希拉裡就曾在贊比亞告誡非洲,希望他們在接受中國投資時警惕中國的“新殖民主義”。中國以單純的商業形式走進非洲,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在主觀上並不追求排斥西方利益。美國這番並不得體的言論顯然有挑撥之嫌,其能否生效還應另當別論,但已從中隱約嗅到了西方的某種焦慮。

文章摘編如下:

伴隨經濟上的崛起,中國參與國際交換的市場空間不斷向外延伸,從而把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納入到了自己引力半徑之中。中國向這些地區大量投資,不僅為自己謀得了利益,也有力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世界經濟復蘇,從而間接為人類和平與進步做出了貢獻。

但好事未必能令所有人滿意,不久前美國國務卿希拉裡就曾在贊比亞告誡非洲,希望他們在接受中國投資時警惕中國的“新殖民主義”。這番並不得體的言論顯然有挑撥之嫌,其能否生效還應另當別論,但學者們已從中隱約嗅到了西方的某種焦慮。筆者認為,仔細玩味這番話也許能幫助我們辨識主導中國與西方關系的邏輯主線,並預測未來世界格局的大致走勢。

中國在非洲“動了西方的奶酪”

非洲是地球上最后一塊有待開發的大陸,不僅資源豐富,而且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歷來都是(並將繼續是)大國戰略博弈的舞台。由於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非洲曾長期屬於歐洲勢力范圍。老歐洲正是通過在非洲進行殖民擴張才加速了資本積累,並最終完成了帝國的崛起。二戰后,西方殖民體系雖已瓦解,但歐洲在非洲的勢力基本得以保留,再加上美國的涉入,非洲事務在整體上為西方所把持。這為西方帶來了巨大的戰略利益。例如,西方曾長期利用非洲對發展的渴望,通過雙邊或多邊(IBRD和IMF等)的經濟援助,來換取許多國家在政治上的讓步。不幸的是,這種局面正在被迅速到來的中國無情地打破。

中國是以單純的商業形式走進非洲的,在主觀上並不追求排斥西方利益。但悲劇在於中國實在太大了,而大國的任何經濟行為都會附帶產生某些戰略效應。在西方現實主義學者看來,中國把戰略觸角深入非洲,使當地政治結構發生深刻重組,並徹底改變了國際戰略資源分配格局。

具體而言,中國需求提高了非洲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中的議價能力,從整體上改善了其貿易條件,從而在國際上創造出一波由北向南的財富大轉移﹔中國投資則有助於非洲擺脫對西方資本的依賴,而賦予其在國際交往中獲取更大的自由空間。除這些現實利益外,中國進入非洲對老歐洲“歷史榮耀”造成的傷害也不容忽視。總之,中國進入非洲已在無意間“動了西方的奶酪”,甚至已觸及西方的“敏感部位”。

非洲關乎東西兩方未來命運

在老歐洲看來,中國的到來僅僅是闖進其“后院”,但在美國看來問題可能就沒有這麼簡單了。作為現行國際體系的霸權國家,美國比歐洲擁有更多的戰略資源和更強的戰略決斷力,也因此具有更高的戰略境界、更寬的戰略視野和更大的戰略目標,它會把整個世界都看成自己的王國。當它“掃描”世界時,總會在權力中心轉移、體系轉換或霸權更迭的整體背景下觀察與中國有關的一切,包括中國與非洲的日益升級的經貿聯系。換言之,美國會把中國走進非洲看成中國在崛起后權力半徑的自然伸張,而這種伸張恰恰是以美國戰略空間的相應萎縮為代價的。

大西洋兩岸對“中國威脅”認知的差異並不是二者智商水准有什麼不同,而在於中、美、歐三方在國際權力體系中佔據著完全不同的結構位置。如果美國用歐洲的眼光看待中國崛起,那麼美國將不再成為“美國”。從這種意義上講,中美雙方在非洲的沖突似乎比中歐沖突更缺少妥協空間,即更具“零和”性質。

在大國興衰的層面上非洲的戰略價值可歸納為兩點:一是其自身的自然資源,另一是由其海陸位置所決定的地緣價值。關於前一點,多數人都知道在非洲地表之下埋藏著石油、煤炭、有色金屬和鑽石等礦產,而這些礦產正因新興國家崛起而變得更加稀缺。

后一點可能略微有些玄奧,但打開世界地圖就能發現:非洲東面緊靠21世紀世界海權樞紐印度洋(在是美國學者卡普蘭的觀點,筆者深有同感),西面和北面則貼近西方的心理邊疆北大西洋。印度洋被非洲、南亞、東亞、大洋洲和南極洲所環繞,其周圍分布著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等戰略要津。在各國經濟嚴重依賴海洋運輸的今天,控制了這些要津就意味著可隨時切斷通往東方的“油路”和貿易航線(這也是美國看重印度的原因之一)。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雖然亞洲才是未來世界政治的樞軸,但作為亞洲的核心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離不開外部資源的持續輸入。可以說,非洲大陸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未來全球資源的基本流向,也因此決定著世界主要大國的命運和未來世界歷史的基本軌跡。仿照英國著名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1861∼1947)的語氣,筆者用一句話描述非洲的地緣價值:“誰佔據了非洲,誰就控制了印度洋﹔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控制了亞洲的命門﹔誰控制了亞洲的命門,誰就擁有了未來世界”。

中美在非洲的博弈將難以避免

對於這裡隱藏的奧妙,中國能看到,美國同樣也能看得到,正如圍棋術語所言:“敵之要點即我之要點”。至此,也許讀者理解了為什麼希拉裡會暫時放下“淑女”的端庄而對中國發飆。當然,包括俄羅斯和印度等擁有戰略抱負的其他國家亦不樂見中國在非洲坐大,但它們並不具備挑戰中國所必需的戰略資源,以及基於這些資源的戰略工具組合。西方(尤其是西方的核心國家美國)才是有意願、有能力挑戰中國在非利益的外部勢力。有鑒於此,再加上其基督教價值體系,筆者判斷,未來西方針對中國在非利益採取某些非友好行動應是一種大概率事件,盡管行動的規模、方式和時間尚難以確定。

中國進入非洲源於自身的發展需要,是最高國家意志的反映,同時也是和平崛起大戰略的重要一環,顯然不可能因遇到外部威脅而退縮。退縮也意味著對非洲的辜負與背叛,有違國際道義和自己良知。可以說,中國退縮不起。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政治專欄作家勞倫斯•布拉姆(Laurence Brahm)才發出了“中國和西方的偉大博弈將會在非洲展開”的宏偉預言。

對中國來說,法國(還有英國)在利比亞和科特迪瓦的軍事行動並不值得憂心忡忡,因為那不過是它們帝國天空中的一抹斜陽,未來美國把北約軍事機器開進非洲才是真正的考驗。(馬亞華)

(責編:姚小敏)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