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北京上班族月入7500元稱“沒有安全感”

2012年02月27日09:38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毛女士是北京某商場財務部門中層管理人員,每月稅前收入約為1.5萬元。在她看來,自己的工資水平連“小康”都達不到。毛女士表示,她身邊的朋友和同事都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感”,不管薪酬水平如何,都在為“掙錢”而奮斗著。“我的老板年薪50萬,為了生孩子也還在拼命賺奶粉錢”,她說,“我的工資兩三年沒漲了,但東西卻越來越貴”。
 
毛女士和她的朋友們有個疑問,北京人均GDP已達中上等富裕國家水平,為什麼生活於北京的“我”還是不富裕?
 
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
 
數據顯示,北京、上海去年的人均GDP已經接近富裕國家水平,其中北京2011年人均GDP 80394元,按年平均匯率折合12447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劃分各國貧富程度的標准,北京已經達到中上等富裕國家水平,超過了12276美元的“標准線”。
 
與此同時,去年北京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903元,僅為人均GDP的約4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僅為14736元。從人均GDP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為什麼會“蒸發”了這麼多?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王建鉚表示,從GDP到人均可支配,中間要經過一系列環節,這就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問題。
 
GDP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項是勞動者報酬,也就是全體勞動者的全部稅前收入,包括工資、社保及其他福利,也包括個人所得稅。第二項是生產稅淨額,即政府在生產過程中收取的稅收,主要是增值稅。第三項是固定資產折舊,即在生產過程中消耗的資本。第四項是營業盈余,主要是企業的稅前利潤,包括企業所得稅。
 
王建鉚稱,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當於人均GDP的40%是偏低的,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很低的社會保障水平,這一比例比一些富裕國家至少要低10個百分點。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主要是因為勞動者報酬佔比偏低,或者說是另外三部分佔比偏高。
 
例如,固定資產折舊是不能參與分配的。如果固定資產折舊數額大的話,總收入中可供分配的就相應減少。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我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11022億元,比上年增長23.6%。
 
稅收增速高於GDP增速
 
去年9月,個稅起征點從2000元提高到3500元,不少中等收入的“小白領”從“納稅族”變成了“無稅族”。
 
小李是個稅起征點提高的受益人之一,她月收入3700元,扣除“三險一金”后還剩約2800元。“我現在每個月可以少交60多塊錢的稅,可這又有什麼用呢?買件衣服還隻能‘淘寶’。”她說。
 
此前的數據顯示,個稅起征點提高將使我國納稅人數減少約6000萬人,國家財政一年將因此減收約2000億元。另一組數據是,去年全國稅收總收入達到89720.31億元,同比增長22.6%,增速高於9.2%的GDP增速。
 
王建鉚分析稱,從1997年到2011年,我國每一年政府稅收的增速都要高於GDP的增速。其中和生產稅淨額有關的稅種的增速略高於GDP的增速,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的增速明顯超過GDP的增速。
 
薛先生經營著一家制造業企業,公司每年營業額約100萬元,賬面利潤率每年約8%,每年繳納的國稅和地稅佔到賬面稅前利潤的近40%,再加上各種公關營銷、人際關系等費用,隻能剛剛維持企業運營。去年以來,由於國外經濟持續低迷,很多國外客戶都取消了訂單,讓他的日子更加艱難。“雖然去年大幅上調了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我覺得優惠力度還遠遠不夠,抹去的隻不過是個零頭”,薛先生說,“我希望國家能多向那些大企業、特別是壟斷國企多收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王天龍認為,雖然去年我國稅制做出了一些調整,但未來稅制改革仍會繼續,包括稅級、稅率、稅種等方面都有進一步完善、改進的空間。
 
■ 相關
 
對收入不滿 “幸福感”降低
 
首都經貿大學近日公布的“2011北京社會經濟生活指數”顯示,去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幸福指數為72.28,“幸福感”比2010年略有降低。報告分析認為,幸福指數降低的原因主要是“對收入不滿”。
 
另據近期發布的《第6次中國城市女性生活質量調查報告》顯示,2010年城市女性最焦慮的三件事分別是:“物價上漲”、“買不起房”和“家庭收入低”,選擇這三項的人數比例分別為78.2%、39.9%和29.4%。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研究員王天龍表示,從經濟學的技術角度來講,幸福感是用貨幣來衡量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可支配收入越高,就應該越幸福。雖然現實中並不完全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收入水平是衡量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准。
 
王天龍認為,從總量上看,要讓人民越幸福,就應該想方設法增加GDP和可支配收入。因此,我國大力發展經濟的政策是正確的。但與此同時,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完善一些公共服務,如國防安全、醫療、教育等,給國民一個穩定、安全的外部環境,這樣有助於國民提高創造財富的效率。經濟發展主要關注“效率”和“公平”的問題,從目前我國的發展階段來說,“公平”相對滯后於“效率”。
 
■ 案例
 
月入7500元 “沒有安全感”
 
小姚是北京市某高校2011年應屆碩士畢業生,目前在一家高新技術企業從事新材料的研發工作。和眾多“北漂”族一樣,他每天上班要擠地鐵,下了班就宅在家裡玩網游,因為“外面的那些娛樂消費都太貴了”。他說,自己就是給北京GDP“扯后腿”的,“除了日常開銷,我基本沒給GDP做什麼貢獻”。
 
小姚目前每個月的平均稅前收入約7500元,包括基礎工資、崗位工資和獎金。扣除五險一金700元及個稅227元后,實發工資約6500元。在有些人看來,對剛畢業的學生來說這一工資水平已經很不錯了,但除去各種開銷后,他的積蓄不到工資的一半。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與其他兩個同學合租一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老房,自己住其中一個十余平米的單間,租金1500元﹔每個月基本伙食費約1200元,但如果算上應酬(同學、同事近期結婚的特別多),還要多花約500元。加上交通費、手機費、上網費、水電費等開支600元,以及每個月寄回家的500元,小姚每個月的積蓄不足2500元。“我現在沒有女朋友,能省下不少錢”,他略帶自嘲地說,“不然攢下的錢還不夠買一個名牌包,更別說買房子了”。
 
小姚說,生活在北京讓他覺得很沒有安全感,就算老板給加工資,也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
 
記者 沈瑋青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