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中葡交流“克裡奧” 隊伍龐大“百靈溝”

澳門是座語言博物館

2012年03月30日13:19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澳門雖人口不多,面積不大,可在語言學家的眼裡,澳門是一座偌大的語言博物館。

400多年前,澳門是個小漁村,屬於單一的粵語社會。后來葡萄牙人進入澳門,澳門便有了一種新語種——葡語。歷史記載,葡萄牙真正殖民於澳門是從1849年開始,1999年12月20日結束。在這100余年間,葡督政府把葡文作為唯一的官方語言。大到政府文件用葡文,中到華語律師,在法庭進行辯護時必須講葡語,小到電報局供給用戶書寫電文的電報紙,一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也隻有葡文標識。澳門與珠海幾乎屋宇相連,同內地的關聯又是千絲萬縷﹔隨著移民、外雇和游客的逐年增多,語言也越來越紛繁復雜,語言不再一枝獨秀。

澳門回歸后,特區政府便把官方語言定位為中文和葡文,並使語言發展空間處於最大化。依據排序,漢語流傳最廣,包括粵語、客家話、吳方言。英語次之,葡語再次之。還有緬甸、印度尼西亞、柬埔寨、泰國、菲律賓、越南、老撾等國家或民族的語言。

從主流看,在正式場合,能懂“三文”(中文、葡文、英文)、會“四語”(粵語、普通話、英語、葡語)是最受歡迎的。比如當你走進某個部門或某家單位辦事時,會發現辦事人員的桌面上,擺放的工號牌不僅有相片有姓名,同時還注明葡語、英語、粵語、普通話。至於其它場合,比如居家,比如朋友聊天時,英國人說英語,法國人講法語,俄羅斯人講俄語,完全悉聽尊便。在公園休閑,在馬路上行走的異國他鄉的人們,從他們的促膝聊天中,從他們的交頭接耳中,人們可能一下弄不清他們來自哪個國家,也沒有聽懂他們在說什麼,然而當你看到他們臉上顯露出的笑靨時,一定能體會出那是他們適應了澳門生活所帶來的愜意。時下,所謂世界上最主要的三大語系,即漢藏語系(漢語、泰語、緬甸語)、印歐語系(葡語、英語)、南島語系(印尼語、馬來語、菲律賓語)在澳門都有。

各種語言的交匯,使得語言自身也在發生著新的變化。比如葡人與華人的語言交往中所產生的克裡奧(creole)語,澳門人稱它為土語,實際上它是一種混合語,如同當年上海十六鋪碼頭,各國船員在交往磨合的過程中,使得好些語言混雜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語體,人們把這種語言稱之為“洋涇濱”。“克裡奧”與“洋涇濱”是一樣的意思,它的最大特點是相互聽得明白,交流方便。然而隊伍龐大的當屬“雙語人”(Bilinggure),中文音稱“百靈溝”。所謂“雙語人”,一般是指那些除了熟悉母語,還能熟練掌握一種或兩種以上其它語言的人們。比如在土生葡人中,有的不僅僅隻會說葡語,他們長期生活在澳門這個粵語廣為流行的圈子裡,因而很多土生葡人能說一口非常地道,且非常流利的粵語,聽起來比廣東人還廣東人。當然,更多的“雙語人”則是通過接受正規教育,在掌握母語的同時,還掌握了一門或兩門其他語言的。在澳門,世界品牌林立,各國游人如織已經成為慣常現象。因而掌握和運用好他國語言已經成為澳門人的第一需要。當我們翻開本埠的報紙,所看到的繼續開設商業德語、實用韓語、實用法語培訓班等之類廣告就是最好的佐証。

語言的五彩斑斕說明澳門人氣足,語言的多元印証著澳門的發展。澳門語言學會會長程祥微教授贊曰:“語言難辨劣和優,能渡江河即好舟,處處遭逢‘克裡奧’,潮流爭作‘百靈溝’。澳門是語言博物館,引領澳門走向美好未來的‘好舟’。”(柯秉剛)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3月30日   第 09 版)

(責編: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