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清明:文化復歸與新興【2】

2012年04月04日08:2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
 
作為清明節的一大主題,“清明祭祖掃墓”的習俗不管在內涵上或者形式上,都有了新變化。
 
中國民協節慶委員會主任李漢秋教授認為,清明祭祀分三個層次:祭先人、祭先烈和祭先賢。他提出,城鄉各地都可以選擇適當地址舉行清明公祭,讓人們從中受到愛國主義和中華文化精神熏陶。這也是凝聚全世界中華兒女之心的文化舉措。
 
事實上,近幾年來,全國各地都在競相舉辦公祭大典,從公祭黃帝、炎帝延伸到祭舜帝、祭大禹、祭伏羲、祭女媧、祭孔子、祭關公、祭諸葛亮等不一而足。一直以來,有些公祭大典因其存在利益驅動、過多過濫備受質疑,但也有專家認為其出發點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在對“先賢”的公祭大典進行反思的同時,更多媒體則呼吁政府應該公祭英烈和死難同胞,通過國家禮儀來表達對歷史的尊重和對普通生命的尊崇。著名學者閻崇年就表示,家族祖先需要祭奠,這是孝道。先烈為民族的解放和正義拋頭顱、洒熱血,更值得后人敬仰。
 
不只是祭祀的內涵更為豐富,現代清明節的祭祀方式也融入了許多“現代元素”。舊時,人們的祭祀方式一般是燒紙錢、焚香秉燭、供祭品。現在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觀念的變化,出現了鮮花祭祀、音樂祭祀、居家祭祀、網上祭祀、植樹祭祀、社區公祭等祭祀方式。環保、文明的祭掃方式更加多元。
 
事實証明,清明的概念在人們心中悄悄發生微妙變化。有專家認為,經過近年來政府和民間的合力推動,清明習俗不但沒有像一些傳統節日那樣面臨沒落的命運,反而出現了文化復歸的趨勢。傳統習俗與時代內涵兼具的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慎終追遠、文明祭祀等理念在新一代青少年心中開始生根發芽。
 
打造清明經濟要注意保護
 
傳統的清明節除了祭祖外,還有許多風俗,如踏青、插柳、放風箏、蕩秋千、踢毽子等。然而,在現代人看來,如今清明節的節味似乎隻局限在祭祖掃墓上,其他活動氛圍不像過去那樣濃厚了。對此,祁慶富教授認為,清明節傳統的一些文化內涵其實已經或者有可能轉化為現代社會的需求。比如“踏春”,實際上是提倡春游,有益於身心健康。“插柳”,可以是植樹造林,有利於生態保護。
 
被立為法定假日后,清明節確實更多地承載了人們購物、休閑、旅游等多種需求。這一點從每年清明假期出現消費、旅游高峰中可見一斑。今年清明節小長假,很多城市市民都選擇出行旅游。據攜程旅行網和淘寶網公布的清明節產品看,其中短途游、賞花游最受歡迎。
 
“當下清明節被稱為‘小長假’,旅游旺盛,運輸緊張,這種‘假日現象’,應該是清明節在當代最大的變化。”祁慶富表示。
 
為了刺激小長假的經濟增長,各地政府和旅行社高調舉辦了許多與清明節有關的活動,尋根問祖、賞花踏青、風箏邀請賽等,都瞄准了清明節這一主題。對此,祁慶富表示,任何節假日都有經濟,但是精心“打造”清明經濟,弄不好會對節日的文化內涵造成破壞,值得注意。
 
“一些地方為了清明經濟,策劃五花八門的大型群體活動,是一種偏差。清明節的活動主體是個體、家族、小群體。在某種意義上說:清明節是個民眾休閑的節日。”祁慶富說。(本報記者 鄭娜)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4月04日   第 05 版)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