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清明:文化復歸與新興

2012年04月04日08:26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傳承保護清明節,一個重大意義在於傳承保護中國的二十四節氣。
 
傳統習俗與時代內涵兼具的清明新文化正在形成,慎終追遠、文明祭祀等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被立為法定假日后,清明節確實更多地承載了人們購物、休閑、旅游等多種需求。
 
又是一年清明至。今年是清明節成為法定假日的第5年,也是其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7年。隨著城市化和市場化的步伐加快,清明節正在面臨著現代生活與傳統節日更深的碰撞和沖突。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改變著這個節日,同樣,清明傳統節日文化也在影響著現代生活。
 
追悼與祭祀依然是主題
 
從清明前的最后一個周末開始,中國每個城市都在描繪著一幅“新清明上河圖”。
 
3月24日,北京迎來首個清明祭掃高峰,20家市屬公墓共迎來8.8萬余名市民清明祭掃。3月25日一天,上海54家經營性公墓和骨灰堂共計68.2萬市民前往祭掃,雙休日兩天內共計123.57萬市民前往祭掃……
 
在人口流動頻繁的現代社會,返鄉祭祖的隊伍也日漸龐大。從城市回到農村,從國外回到祖國,從海峽對岸回到故鄉,從港澳地區回到內地的人數每年都在呈現大規模的增長。浩浩蕩蕩的掃墓大軍,成為中國繼春節之后的又一次人口大遷徙。
 
追掉與祭祀仍然是現代中國人過清明最重要的內容。去年清明節前,一家知名網站發起“現代人為什麼要過清明節”的調查,被調查者有5.6萬多人,其中有39.7%的人認為要緬懷逝去的先人,借以實現健在親人間的團圓,28.6%認為這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要保留和延續精神傳統,27.2%的認為要祭奠逝去的親人,借以反思自我生命的意義。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祁慶富教授表示,清明節來源於節氣,后來由於寒食節的融入,出現了“清明祭祖掃墓”的習俗,延續至今,這是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最大的變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的體現。不過他也指出,清明節是當代重大傳統民俗節日中唯一與節氣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歷確定的,清明在公歷的日期大體固定﹔而春節、端午、中秋、重陽等節日是根據月相周期(陰歷)確定的,在公歷的日期不固定。傳承保護清明節,一個重大意義在於傳承保護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這一點,當下有點忽視。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