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擴中”號角吹響了!收入分配改革時不我待

2012年04月05日10:00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2010年,亞洲開發銀行發布一份報告稱,就絕對數量而言,中國的中等收入者早已超過8億。左圖為中國的中等收入者,北京的董姓人家,他們一周的伙食費約合155.6美元,最喜愛的食物是糖醋裡脊。圖為鬧市街頭的一家人。
 
圖片來源:中國網
 
■另一隻靴子好像掉下來了。
 
從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調高、擴中、提低”,距離現在剛好10年。收入分配問題說了10幾年,但這次與以往有些不同。特別是在“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方面,從未如此突出。
 
首先是次數頻繁。從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二五”規劃到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屢次出現。
 
其次是位置突出。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專門提出要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第三是戰略重大。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被當作是今年擴大內需的重點。
 
第四是時間緊迫。溫家寶總理在兩會期間提到這一屆政府最后一年最難的5件事中,第一件就是收入分配改革。
 
“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為何在今年成為攻堅課題?這幾年,“擴中”取得了哪些成果,又存在哪些問題,未來將如何進一步破冰?這些問題有的已經給出了答案,有得還需要進一步解答。
 
建立“橄欖型”分配格局
 
中等收入階層向來被各個國家認為是促進社會穩定,帶動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提高的一個群體。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原所長、中國社會學會會長陸學藝說,從社會學研究角度看,中等收入群體在政治上趨於理性,是支持政府的重要力量,在經濟上是經濟主體和穩定的消費群體,在文化上則是文化的投入者、消費者和創造者。
 
正因為如此,發達國家致力於構建中產階級佔多數的“橄欖型”社會結構。早在兩年前,溫家寶總理就在《求是》雜志上撰文,稱要改革收入分配方案,逐步建立起中等收入佔多數的“橄欖型”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改革不宜再拖。”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不久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說,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正處於重要的歷史機遇期,能不能盡快實現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對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具有決定性影響。我國正處於走向共同富裕的歷史拐點,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對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至關重要。
 
有分析認為,中央此番“擴中”,可能將成為中國未來30年從國富到民富轉型的起點。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表示,此次“擴中”,是國家宏觀戰略決策,是擴大內需的戰略安排,是一個需要中長期貫徹執行的方針政策,是更加著眼於中長期考慮的富民方略。“首先,我們的投資不可能再大幅度增加,4萬億投資這樣的事不可能再來第二次了。其次,在歐債危機難解、美國經濟依然比較疲軟的情況下,外貿也拉不動了。原來是三駕馬車驅動經濟發展,今后主要得靠擴大內需。”
 
中等收入者標准需統一
 
“擴中”的復雜性之一,恐怕也是必須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何界定“中等收入者”。究竟收入多少算中等收入?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明確、統一的、能夠獲得廣泛接受的界定標准。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關於我國中等收入群體統計方法和標准有20種左右。有研究比較發現,這些標准本身范圍非常寬泛,不同標准之間差距非常大。以個人年收入的上下限為例,這些標准就包括“1.63萬元-3.73萬元”、“2.2萬元-5.7萬元”、“2萬元-16.7萬元”、“3.4萬元-10萬元”等。加上各個省區市以及國外一些研究機構制定的標准,那就更是眾說紛紜了。
 
標准不統一,常常會引發人們認識上的混亂和焦慮。2010年6月,在一份《2010年北京社會建設分析報告》中,研究者沿用國家統計局2005年制定的界定標准,將北京中等收入者人數認定為540萬,佔北京市戶籍人口的40%以上。然而,在被認定的中等收入者人群中,有68.7%的人並不認可自己的“中等收入”標簽。
 
2011年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產業競爭力藍皮書》,其中認為,2010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400美元,按照世界銀行的標准,2011年中國已經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行列。這一結論引起了社會廣泛爭議。有人認為自己陷入了“中等收入者陷阱”。
 
怎麼把中等收入者的標准統一起來?很多專家建議,應由發改委等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會同權威學術機構,制定發布我國的“中等收入群體指數”,用以衡量我國中等收入人群的分布和發展狀況,監測社會結構的變化趨勢,為制定經濟社會政策提供指導。 
 
關鍵在收入分配改革
 
“今年是中共十八大召開的重要一年,社會對改革有很大期待。收入分配改革的突破,對協調重大利益關系、形成廣泛的改革共識、提振社會對改革的信心,意義重大。”遲福林表示。
 
這位被譽為改革智囊的學者,近年提出了“第二次改革”的理論,他認為未來5-10年,中國面臨著走向消費主導的重要歷史機遇。為此,需要明確提出以消費主導、以結構調整為重點、以公平與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二次轉型與改革。而收入分配改革就是二次改革的重中之重。
 
從十六大以來,中央進行收入分配改革的思路就非常明確,即“提低、擴中、調高”。但相比於“提低”和“調高”,“擴中”的工作更加復雜,既不可能通過再分配中的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來實現,也不可能簡單地通過稅收杠杆來實現。“培養中等收入群體,首先要從收入分配改革入手,這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概括講,就是要針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階層去制定具體的收入分配制度。”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汪同三表示。
 
目前學界的看法是,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面臨多重挑戰,如大規模減稅減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打破壟斷、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等。
 
“由於利益關系的固化,收入分配改革越往后拖越被動。”遲福林說。他呼吁政府盡快制定和出台收入分配改革的總體方案,提出改革的短期和中長期目標,具體確定改革重點任務和改革路徑。考慮到收入分配改革涉及到財政稅收、國有壟斷行業、公共服務領域等多個部門,他建議由國務院領導牽頭,組成收入分配改革領導小組,有效地協調改革方案中的部門利益和相關事宜。(本報記者 鄭娜)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4月05日   第 05 版)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