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1日  星期六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法制晚報:誰能說清楚油魚的國籍?

2012年04月21日12:03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新聞提示:多家超市以十余元一斤銷售的低價“鱈魚”,實際應是學名為“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兩種魚,俗稱“油魚”,部分人食用后可能出現腹瀉。記者採訪中得知,消費者投訴的產品如果是進口商品,應屬質檢總局管轄,但涉及的“油魚”有可能產自國內,這種情況下仍應由工商部門監管。據人民網
 
如果不是網友爆料、媒體調查,可能好多人都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魚叫油魚,更不可能知道油魚還分兩種,有著拗口的學名。這事得去咨詢專家,可專家有時候也含糊,《新聞晨報》就報道說,上海海洋大學魚類研究室的教授表示,若是整條魚,鱈魚和油魚很容易區分,但消費者一般購買的是魚塊,單靠感官很難鑒別。
 
魚都分不清楚,誰還說得清楚它是來自中國,還是加拿大或者俄羅斯呢?反正鱈魚也好,油魚也好,全太平洋隨便游,誰撈起來算誰的,這可給中國的消費者出了難題,是去問管進口魚的質檢總局呢?還是去問管國產魚的工商局呢?
 
分不清楚,如果再吃完魚拉完油,拿著小票打12315投訴,因為東西已經沒了,勝算幾何還真難說。或者干脆在微博上吐槽,可手裡沒証據,商家怕嗎?沒准還會倒咬一口呢,說你散布不實信息。難怪事情出來后,上海家樂福很快發表聲明,說超市裡賣的就是鱈魚,不是油魚。不就幾條微博麼,各類“鱈魚”們下架,再公關一下,過幾天就不是熱點了。誰能証明你鬧肚子,是因為吃了某店買的“鱈魚”,沒有証據可是不能瞎說話的。
 
油魚當成鱈魚賣,以次充好、以賤售貴,這麼簡單的過程,已經演變得相當復雜,仿佛市場上的一道難題。其實難題都是自找的,人家別的國家怎麼沒這事?
 
在這個世界上,日本和意大利是禁止油魚進口和銷售的,別的地方雖然沒這麼嚴,可也有要求,比如香港特別行政區就特別規定,各種油魚都不能使用鱈魚作為標識,歐洲一些國家也要求油魚、鱈魚的包裝要有區別,等等。到了咱們這兒,就無解了,切成塊凍著賣,安能辨我是啥魚。
 
當然這有客觀原因,就是廣大消費者對海魚的了解還不夠,油魚充鱈魚在內地還屬於“新鮮事物”。而且,政策法規還很不完善,可說到政策法規,誰來制定呢?比如區分油魚與鱈魚的包裝標識,總不能進口魚制定一條,國產魚再制定一條吧。
 
問題的根源,還在於多頭管理。人民網的報道稱,對於食品安全,從上游的農業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到衛生部、工商總局等等,多個部門各管一塊,權責犬牙交錯,盡管有食品安全辦公室,但功能只是負責各部門協調,並無對外接口。這麼一來,看上去負責的部門很多,實際卻沒人負責,就說鱈魚這事,似乎就很難找到投訴的渠道。
 
現在的食品安全形勢挺嚴峻的,問題層出不窮,從上到下,大家都覺得有必要好好治理一下。有這個心了,有沒有這個能力,管理部門的水平能不能應付造假者的靈活多變,這還真得打個問號。換句話說,要從根源上扭轉被動的局面,最要緊的是成立一個獨立的部門,直接面對消費者和商家,這個部門要更敏感,效率要更高些。這樣一來,問題查實后直接就能處罰,直接能出對策,而不是對著公眾解釋:這方面還是個空白。
 
評論員 程赤兵 來源:法制晚報
 
(責任編輯: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