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中央黨校:非大勇氣大決心不能破除改革難題

2012年04月23日09:39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矗立在深圳市深南大道旁的鄧小平畫像。
 
 
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
 
編者的話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在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深化改革,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注入強大動力?圍繞這一問題,本期“大家論道”刊發的幾篇文章從不同角度進行了闡述。
 
深化改革要堅持科學的改革觀
 
中央黨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深化改革不僅要有勇氣、有決心,而且要有科學的改革觀。非大勇氣、大決心不能沖破既有的羈絆、破除改革的難題,非科學的改革觀不能真正深化改革、完善改革。改革要有頂層設計,對改革進行頂層設計需要堅持科學的改革觀,對事關改革的一些基本問題作出科學回答。科學的改革觀不是坐而論道的理論推演,而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改革領域的具體體現。科學的改革觀來自對30多年改革開放實踐的理性思考,對當代中國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准確認識,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堅持科學的改革觀,應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為人民改革:改革的價值取向要科學
 
改革本身並不是目的。我們的改革隻有一個指向,就是人民的利益,或者說我們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改革。改革如果不能保証人民的利益,就是沒有意義的。人民在這裡不是一個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全體中國人民。所以,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中國的改革是“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
 
為人民改革,就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就要讓人民不僅成為改革的推動者、承擔者,而且成為改革發展成果的擁有者、享有者,充分擁有和享有他們應該得到和可以得到的利益。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判斷和衡量我們各項工作成敗得失的“三個有利於”標准最終落腳於“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樣的價值取向,江澤民同志指出的“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准”和胡錦濤同志強調的“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是同樣的價值取向。為人民改革也不是抽象的政治要求,而有著十分確定的內容與要求。具體來說,就是要在改革中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來推進,努力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
 
讓人民改革:改革的主體定位要科學
 
隻有充分調動改革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改革主體接受並自覺參與改革,改革才能順利推進。這是我們在改革中積累的一條寶貴經驗。我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告訴我們,在當代中國,改革的主體隻能是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實現自身利益、加快改革、深化改革的根本力量。鄧小平同志指出:“我相信,凡是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受到廣大人民擁護的事情,不論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多少困難,一定會得到成功”。可見,隻有真正以人民群眾為主體,我們的改革才能真正深化、真正完善,也才能取得預期效果。如果僅僅由少數人參與,在目標的設定、方案的設計、措施的出台等方面聽不到人民群眾的聲音,這樣的改革是無法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也是無法順利推進、不斷深化的。
 
強調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並不是要弱化黨的領導。我們黨理所當然是我國改革的核心領導力量,但黨的領導主要體現在善於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最廣泛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美好生活而團結奮斗。強調堅持人民群眾的改革主體地位,也不是要淡化改革者的作用。改革要有先行者,要有拓荒牛。但改革者之所以能有奮起前行的力量與勇氣,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為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意願、反映了人民群眾的心聲。改革者如果因此而居功自傲、孤芳自賞,就必將失去人民群眾的支持,無法將改革推向前進,以至前功盡棄。
 
正確地做事:改革的路徑選擇要科學
 
改革從提出目標到實現目標,中間有相當長的路要走。這段路走得對與錯、好與壞,直接影響改革目標的實現和人們對改革的評價。所以,深化改革要求科學選擇改革的路徑,也就是要正確地做事。
 
我們既不能因為改革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而否定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也不能因為肯定改革目標與方向而忽視改革路徑中存在的問題。現在有的人習慣於把改革的路徑選擇與改革本身混為一談,或者把對改革路徑選擇和具體做法的不同意見當作反對改革,或者因為改革的路徑選擇和具體做法存在不完善之處而否定改革。應當說,這些看法都是不全面的,不利於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那麼,怎樣作出科學的改革路徑選擇?關鍵是看改革的路徑選擇能否給中國社會帶來實際利益,能否給最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實惠。能否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判斷改革的路徑選擇是否正確最重要的標准。
 
算全面大賬:改革的成本評估要科學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成本的,改革也不例外﹔做任何事情都希望以較小的成本獲得較大的收益,改革自然也不例外。我國30多年改革的整體收益是明顯的,這一點是誰也否認不了的。當前,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仍然需要關注改革收益背后的成本是什麼、有多大、如何支付。對於改革的成本,有的人不善於算全面大賬,以至於在改革路徑選擇、改革價值判斷、改革目標定位等問題上產生不同看法。堅持科學的改革觀,要求科學評估改革的成本,也就是要算全面大賬。
 
改革要算全面大賬,是由於改革的收益與改革的成本很難一一對應,這容易使一些人對改革成本判斷過低。從理論上講,改革的成本與收益應該是對應的。但在實踐中,由於改革的成本與收益往往分屬不同層面、不同范圍甚至不同時空,因而容易使一些人隻見收益、不談成本,自覺不自覺地把對改革的收益分析與成本分析分割開來,傾向於對改革的收益過於樂觀,對改革的成本估計過低。比如,下崗分流可以給企業帶來看得見的效益,但是人往哪裡去、再就業如何實現這樣的成本就可能被轉移給社會、轉移給政府,甚至直接轉移給人民群眾。這樣的成本雖然暫時看不出來,但實質上是巨大的。因此,進行這樣的改革就要有全面眼光、全局意識,甚至要用歷史眼光來認真評估改革的收益與成本、改革的得與失。改革要算全面大賬,還由於改革成本的承擔者和改革收益的享有者並不一致,這容易使人們對改革隱憂估計不足。從理論上講,改革成本的承擔者與改革收益的享有者應該是一致的或者說大體一致的。但事實上,在改革實踐中確實存在改革成本承擔者和改革收益享有者錯位的問題,即承擔改革成本多的社會群體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少,承擔改革成本少的社會群體享受的改革成果多。這種錯位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在財富佔有、資源佔有乃至社會地位等方面出現不公正、不平等問題。因此,需要通過制度安排與政策導向使那些在改革中獲益較多的群體適當承擔改革成本,為那些在改革中承受較大犧牲的群體解除后顧之憂。這既可以為改革不斷深化創造有利條件,也是社會公平正義原則的基本要求。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