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個體戶30余年演變:從改革問題轉為社會公正問題

2012年04月25日10: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漠河露天市場的一位個體戶。
 
 
貴陽附近小鎮上的小商販。
 
 
倫敦市內一輛加勒比海移民經營食品的流動廂車。
 
 
改革開放后第一份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
 
個體戶老王決心“向中央討個公道”。
 
他先查詢114,然后花費整個上午,相繼打了十幾個中央政府部門的電話。和大多數求助者一樣,他不敢留下自己的名字,隻說自己姓王,在成都做手機維修生意。
 
“現在的社會是個啥子情況,我都搞不懂了。每個部門都有權力加一些條件,讓老百姓辦不成事。你們不厚道,老百姓咋個厚道!”他的語速很快,帶有濃厚的四川口音。這句話在那天上午說了很多遍,每一次他都希望,能得到一個像樣的回答。
 
現實中,隻有一個人主動留下了老王的聯系方式,還跟他說了好幾句“對不起”。這個人叫張道陽,是國家工商總局個體私營經濟監管司的一名副處長。
 
最近,中國青年報記者給這位年輕官員發去採訪郵件,很快得到回復。
 
他這樣寫道:“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有大量底層農民要從做攤販開始進城謀生,並通過個體經營最終融入城市。但在這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幾千萬個體戶的聲音和利益卻往往被忽視。”
 
他希望有人去關注老王的生活,及其身后幾千萬個體戶的生活,因為在當今中國,“個體戶問題絕不僅僅是純粹的經濟問題,更事關社會公正,甚至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我們自己養活自己,也算危害國家利益?
 
參加工作9年來,張道陽幾乎每天都能接到求助電話。來電者往往說著不同的口音和相似的遭遇。一些個體戶執拗地相信,“上達天聽”總會得一個公道﹔另一些人則選擇把打通的電話當成憤怒的宣泄口,不由分說地罵出“王八蛋、官僚主義”這樣的字眼。
 
面對這些來自天南海北的質疑、委屈以及期望,張道陽並不忌諱用“麻木”這個字眼形容自己,“就像是法醫看慣了死人一樣”。
 
今年3月中旬,他接到了老王打的那個電話。
 
和大多數個體戶一樣,老王來自農村。10年前,他放下鋤頭,帶著一點“成為城裡人”的小夢想來到成都。進城的第一個月,便因為“個子比較小”,“又沒得技術”,被欠了200多元的工資。后來,他當上了個體戶,干過廣告燈箱生意,如今做手機維修。他的攤子過去曾有營業執照,但幾年前因沒有按時參加年檢而被吊銷。
 
2008年,成都市創建文明城市,為消除無照經營,市政府指定工商局給不能滿足辦理工商登記條件的小商販頒發了“靈活就業(營業)輔導証”,但有效期最多3年。
 
就在同一年,財政部、發改委、工商總局聯合下發通知,決定全國統一停止征收個體工商戶管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因每年能為個體戶減負上百億元,這項新政曾博得一片叫好聲。
 
去年,“輔導証”到期,老王想再辦個正經的工商營業執照,卻遭遇踢皮球的尷尬——當地工商所以房子沒有產權証為由,要求他出示街道開具的場所合法使用証明﹔而街道則稱“我們只是個民間組織,沒資格同意或者不同意”。
 
前一年還合法的老王就這樣成了“非法”,這事兒讓他想起過去還收管理費的時候,“追著我們辦執照,不去辦就處罰,這種事情多?!”沒有營業執照,罰款是逃不掉的,連發票也隻能買假的,執法者說他是“危害國家利益”。
 
他把這段經歷講給了電話那頭的張道陽。
 
“什麼是國家利益?國家利益的第一位不是滿足每個老百姓的生存需要嗎?我們自己養活自己,也算危害國家利益?”他連珠炮式地發問。
 
長期參與個體私營經濟登記工作的張道陽告訴他,按照中央頒布的《個體戶條例》以及國家工商總局的相關政策規定,他“應該可以”通過合法途徑登記為個體工商戶。
 
“我們不跟中央打交道,我們跟地方打交道。每一級部門都有權力增加個說法卡我們,合法的生意,卻得干非法的事情才能把錢掙到,老百姓日子咋過嗎?”像是找到了出口一般,老王沖著話筒吼道。
 
老王的連珠炮擊中了張道陽。放下電話后,他想了許久。
 
“他的遭遇並不新鮮,但這番感受,卻無意中替數千萬在底層努力經營、希望讓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幸福一點的個體戶發出了聲音。”4月初的一個午后,張道陽坐在辦公室裡接受了媒體採訪,手邊是幾摞厚厚的公文。
 
張道陽說,自己平時常會與一些學者探討經濟問題,但隻要聊起個體戶,很多頗具聲望的學者都說自己“沒有什麼深入認識”。在經濟學已成顯學的今天,他發現,中國竟然連一個專門研究個體經濟的學會都沒有。
 
這讓他感觸頗深,“許多利益群體都有代言人,但底層的這些個體經營者,好像沒什麼人給他們說話。”
 
事實上,截至2010年年底,全國共有個體工商戶3452.89萬戶,從業人員7097.67萬人,如果算上“非法”的存在,中國的“個體戶”問題關系到上億人的生計。
 
張道陽表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可能一輩子都與什麼科技創新、財富積累沒有任何關系,他們每天辛苦經營,只是養家糊口,只是為了生存。
 
在發達國家,這個群體通常被叫做小商人。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個體經濟的繁榮與社會穩定緊密相關,與弱勢群體的生存權緊密相關,其意義在於,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發展。
 
“當今中國,還有這麼一大群人,他們分得的利益比例與社會發展的速度遠遠不相匹配,屬於相對被剝奪的群體。”張道陽嘆氣道。
 
店還沒開,審批就把你審死了
 
在那次20多分鐘的通話裡,老王說了這樣一句話:“各個部門都不厚道,他們要把他們的利益考慮完了,再來考慮老百姓的利益。”
 
這讓張道陽想起,在一家他常去的超市裡,有一個縫衣服的小販,最開始在顯眼一點的位置擺攤,后來因為“沒有孝敬店長”,就被調到了消防通道裡。
 
“一個店長,本身就是個雇員,都有這麼大權力,而處在底層的個體工商戶卻一點反抗能力都沒有。”張道陽感嘆,“你就可以想見,有多少管理部門,有多少強勢者,就有多少類似的事情發生。傷害他們越重,他們孝敬就越多,惡性循環。”
 
另一次,張道陽到外地調研,遇到一個在公寓樓裡開美容院的女老板。在申請營業執照的過程中,美容院卡在了其中一項行政前置許可(審批)上。執法人員對女老板說:“你不達標,我不管你也行,你每年給我拿6萬塊錢,上面有檢查的時候,我給你打電話,你關門幾天。”對這家美容院來說,6萬元意味著一年請了兩個雇工去伺候這位隊長。
 
實際上,許多個體戶有著與這位女老板相似的遭遇。在我國,涉及工商登記的前置行政許可(審批)起碼有100多項,這意味存在相當多的行業,要想在其中經營,拿到營業執照之前,總要碰上一兩項前置許可的坎兒要過。
 
張道陽向記者講起了他參加立法工作時,曾整理過的《網民意見建議》,裡面收集了8000多條個體戶和基層工商人員的建議。
 
“一些前置審批部門坐享其成,有利的搶著,沒利的推著,隻坐在家裡要錢,心情好了,請我吃喝了,上貨了,有關系了,就給你辦﹔否則今天推明天,明天天兒不好,后天不在,任你跑斷腿,看你敢不來求我?店還沒開,審批就把你審死了!”
 
“要提醒法律制定者,在制定條款時多考慮一下,該條款會不會被某個執法單位當成利益杠杠去卡老百姓,去扒老百姓的皮。因為這種情況在咱們中國是最普遍的問題,往往執法者扒了你的皮后,還指著某某條款振振有詞地問你,你懂法嗎?”
 
張道陽管這些個體戶叫“唐僧肉”。他說,在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裡,遵循高風險高收益的原則,自己做經營的人,其收益總要略好於普通勞動者。但在中國則恰恰相反,如果有一份體面穩定的工作,“往往沒有人願意擺攤開店,方方面面的成本太大”。
 
一家日收入不到700元的小型網吧的老板,曾將一份年關送禮名單挂到網上。每到過年,他都要包上20個紅包,“每個紅包1000元是不能少的”。
 
與此同時,在這套外表光鮮、監管嚴格的管理體制之下,一個值得玩味的現象是,很多地區都出現了“個體大戶”現象。張道陽告訴記者,有的夜總會要雇佣幾百人,卻可以登記為個體戶,從而避開高額稅負,就像開著寶馬車買經濟適用房一樣,很滑稽。
 
(責編:墨言)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