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聚焦留學生家庭:空巢老人的留守幾多歡喜幾多愁

2012年05月11日17:0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新網5月11日電 據《歐洲時報》英國版報道,“您好,請下樓收一下快遞”。UPS的快遞員給北京的陳梅送來了來自英國的大包裹。小小的包裹裡面放著陳梅遠在英國的兒子送來的母親節禮物——蒂芙尼項鏈。
 
在中國,像陳梅這樣的留守母親不下百萬。她們的子女在外國學習或者工作,大多數時候都不在她們身邊。
 
“我要看好店,等孩子回來接手”
 
飯店的后廚熱氣沖天,夾雜著鏟子和鍋碰撞的噪音,張霞瞄一眼傳菜員從廚房端出來的菜,再對照一下從前方服務員那裡傳來的點菜單,清脆地一聲:“101號桌!”張霞夫婦經營著一家飯店,他們的女兒在英國讀書。
 
女兒薛言於2008年開始在英國上學,進修酒店管理專業。
 
張霞說:“薛言學到了很多西方的東西,比如經營理念和店內的布置方式。她上次回來告訴我餐桌上的餐具要怎樣擺放,紙巾要怎樣折疊才好看,還建議我定期給員工報名培訓班。”
 
張霞的飯店小有名氣,坐落在北京郊區的一條公路旁,員工加起來有60余人,她每天早上9時許上班,晚上10時回家。
 
店裡的活兒不分巨細,張霞都要盡量親力親為,顧客多的時候張霞甚至會幫著端盤子、點菜。
 
一身名牌的張霞每天的生活隻有飯店的生意,很少到外地旅游,“我要看好我的店,等孩子回來接手,那時我才可以退休。”
 
張霞的飯店是家族式企業,管理層都是親屬,隻有服務層的員工是招聘來的,大都是教育水平不高的農民工。“因為沒有規范的制度,管理比較混亂。”張霞說,飯店毗鄰影視基地,有一次來個明星吃烤全羊,服務員為了湊熱鬧,一隻羊有好幾個人抬,配菜也是大家爭著去端。經常有外國人來飯店吃飯,可是服務員沒有一個會說外語的。
 
“有的時候會感覺很累,但是把店交給別人我們又不放心。希望孩子趕快學成歸國,幫我管理,以后再逐漸地全部放手交給她去做。”張霞說,“孩子今年畢業,我和她爸爸要去參加她的畢業典禮。”
 
“孩子在外國,我仍充實地生活”
 
呂淑蘭是一名家庭主婦,女兒劉淼上高中時便與某汽車公司經理的兒子相戀,直到2010年,女兒把男朋友帶回家,告訴呂淑蘭:她要和男朋友去美國讀書。
 
男方提出給劉淼出學費和生活費,前提是出國前領結婚証。“我當時很生氣,怎麼能拿結婚當條件,但是他們已經相戀五、六年了,無論出不出國,都應該結婚了。”呂淑蘭說。為了女兒的幸福,呂淑蘭答應了。
 
女兒出國后,呂淑蘭的生活依舊,每天早上出去跑步,晚飯后出去散步。“我每天5點起床,冬天一樣,通常是跑步回來的時候天才剛剛亮。”晚上散步時,呂淑蘭經常會遇見鄰居,“我現在打招呼的方式都變了,我見到他們通常說:你好!因為美國人不都說Hello麼,我要和女兒保持一致。”呂淑蘭摒棄了以前:“吃了嗎”等諸如此類的見面語。
 
女兒不在身邊,呂淑蘭感覺有些落寞,“一開始還有點不適應,但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更何況是潑到了美國,所以我必須要調整自己。”呂淑蘭經常報團去外地旅游,帶上棒球帽,穿上運動衣,鄰居見了都知道:又去旅游了。
 
“淼兒回來過幾次,每次回來都托運很多東西。”呂淑蘭說,劉淼在淘寶上開了個網店,自從去美國之后就負責代購,因為帶回來的正品都很貴,所以買的人不多,每次劉淼回家期間都賣不完。“想買東西的人直接和她聯系,然后我負責郵寄。感覺母女聯手做生意還挺好玩的。”
 
“這麼多年聚少離多,我習慣了”
 
蘇鳳清今年72歲,住在北京市順義區的一棟拆遷民宅裡,生活富足的她並沒有外人想象地那麼幸福。“女兒出國十多年了,拿了美國的戶口,見她一面很難。”蘇鳳清說。
 
蘇鳳清的女兒清華大學畢業,在校期間交了一個男朋友,“當時我非常不同意他們倆,首先,我們家是回族,而他是漢族,生活習俗不合。再有就是,他老家是山區的,長得也一般。”蘇鳳清說,如今,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女兒堅持和他結婚后,兩人便去美國發展,一去就是十多年。
 
“很少可以見到她,一年能有一次就不錯,他們工作太忙。”蘇鳳清表示,外孫女已經8歲,但是隻見過三次面。“前兩天她來北京開會,在家住了兩天,雖然是自己的女兒但卻有點不習慣。也許在美國生活慣了,女兒一點都不打扮,穿衣服鬆鬆垮垮。”想起自己女兒回來時的情景,老人語速變慢。
 
蘇鳳清還表示,女兒每年都會給自己寄錢,“寄得都是美元,美元值錢啊!”但是,蘇鳳清並不缺錢。“也許這輩子就這樣了吧,聚少離多,不過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已經習慣了。”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