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他是位歌唱家、中醫師、學者,還是一位發明家
他要攜手武漢藏家以金絲楠木打造世界頂尖音響

旅法奇人畢征慶【3】

張東偉

2012年05月21日10:13    來源:海外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畢征慶近影。攝影:Dianna Yang

一股韌勁,“鼓搗”出自己的完美音響

1983年,畢征慶在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后隨夫人一起來到法國。“因為我太太是法國人,所以一開始我也沒注意去學習法語,總想著有時間再說,結果因為一件事讓我發現不學人家的語言真的不行。”畢征慶說,有一天他去一家商店買東西,有提示寫著經過櫃台需要打開包看,因為不懂法文,他背著包就走,結果被人家叫住鬧了誤會,也弄得自己很不愉快。經過了此事,畢征慶一發狠,下決心努力學習法語。據他說,有五個月時間,每天四個小時,填鴨式的學習,在壓力下他學得挺快。

是金子總要發光,在法國的日子裡,隨著旅法黃河藝術團的成立,畢征慶帶著團在歐洲各國演出,后又考入了法國國家廣播合唱團並創立了歐洲道易研究院,傳播中國道學文化。一次偶然的機會,因為治愈了一位朋友的小孩,孩子的父親知道畢征慶愛好音樂,為了感謝他就送給畢征慶兩套品牌音響。這也成為后來一切故事的開端。

“我一聽,為什麼用這麼專業的設備去聽音樂仍然趕不上現場的效果呢,一定有問題,值得研究。於是我就開始鼓搗這套音響,后來我研究發現,搞音響的人雖然是學音樂的,但他畢竟不是演奏家也不是演唱家。”畢征慶說。

他研究發現,不同聲音的聲音頻譜形象不同,比如弦樂的聲音的形象是鋸齒形的,管樂是波浪形的,各有不同,而人類的大腦具備這個分辨能力。“既然不同樂器的發音原理和聲音形象都不同,我就想這種特點怎麼在音響喇叭裡實現。”於是畢征慶在接下來的許多年中自己制作電子元件反復實驗,終有制造出了自己的音響樣機。“有人問我怎麼想的,其實是逆向思維,道理來自自然。比如河水,從上游到下游沒有太大差別,但在局部的流速上有很大差別,寬的地方緩慢,窄的地方湍急,我想音樂也是一樣。所以我就想怎麼能使音響達到這個效果。”

畢征慶說,其實傳統音響在理念上有錯誤的地方。很簡單的道理,比如劇場裡樂隊演奏,都是在前面的舞台上,並未像現在的5.1、7.1音響那樣四面八方都有發出聲音,那其實是制造一個假象。在每個音箱之間制造時間差,使人聽起來好像很豐富,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聽音樂會很快感覺累的原因所在。樂隊當然不可能在你身后也演奏。聲音靠空氣傳播,人坐在劇場中,無論哪個角落,聽到的效果是一樣的,也許音量大小略有不同,但聲音的質量並未改變。“這也是為什麼我做的音響隻有兩個音箱的原因。”他說,“音響,更確切地說應該稱之為音樂再現器。從古至今所有的樂器,除了遠古時期的陶制樂器,幾乎都是木材和金屬的結合,哪有使用膠合材質的?”

樂器有三大類,弦樂器,管樂器,打擊樂。為了弄懂各種樂器的發聲原理,畢征慶學習了小提琴,鋼琴,大管,然后再研究怎樣使用電子系統把原音再現。為此,他耗費了十八年,獲得了多項有關音響的發明專利。一項有關耳機的專利,使用骨傳導的方式,可減低內耳的壓力,對保護聽覺器官有很重要的作用。“經過對生理聽覺器官的研究,最適應人聽的音量是在八瓦至十八瓦之間,再大的音量將會對人身體造成傷害。”畢征慶如是解釋。

畢征慶告訴記者,這次回國在武漢認識了一位全國知名的金絲楠木收藏家汪啟剛先生。汪先生聽了畢征慶帶去的音響樣機效果,深受震撼,希望畢征慶能用自己收藏的金絲楠木為材打造世界頂尖的音響,每套價值3000萬元。“汪先生說,這麼好的材料,一定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我說,這是沉睡地下幾千年的木頭,最古老的吧,我將用最現代的藝術給他靈魂!”畢征慶覺得,合力打造一個世界頂級的東西,就是把他在西方研究學來的東西和東方的古老文化連接在一起——“將國外的精華回饋給祖國母親。”畢征慶說。(本網記者 張東偉)

(責編: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