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舌尖上的中國》戛納電影節海報:肉似中國山水【2】

2012年05月30日15:22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讓我想念媽媽做的飯了……”一位網友在微博的發言得到熱烈響應,大家紛紛表示,看這個紀錄片,讓自己回味起媽媽的味道、兒時的味道、故鄉的味道。《舌尖上的中國》讓大家看到的不是精致的“烹飪教科書”,而是從中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市井美食與草根生活。
 
“原來蓮藕是黑的!”這是一位85后觀眾在微博上發表的觀后感,並迅速得到了響應。對於許多根本不知道芝麻究竟長在地下還是樹上的80后甚至70后來說,看《舌尖上的中國》的一大收獲就是了解了食物原生態。
 
“鄙人以該片總顧問的身份,對"不難看"的說法深表贊同。”這是資深“吃貨”、美食專欄作家沈宏非在微博上對《舌尖上的中國》相當謙虛的推薦語。在接受多家媒體採訪時沈宏非也說,很多年輕人不知道食物來自哪裡,也不了解草根人民怎麼吃東西,這部片子重視的還是人和食材關系和狀態。
 
“我每集都看,確實很獨特!其實它講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講文化傳承,是現今社會中人要如何善待食物,與大自然和諧相處。”文化學者胡野秋這樣評價《舌尖上的中國》。在各種添加劑泛濫、食品安全被前所未有受到重視的今天,強調傳統飲食的安全觀念非常契合當今人們的需求。
 
“我們將通過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感受食物給中國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質。”這是該片的宣傳語。也正如胡野秋所說,食材沒有貴賤,每天吃著山珍海味並不意味著高貴的生活方式。這部片子就是要告訴你,最邊遠、最閉塞、最家常的廚房裡能嘗到最好的人間味道,從而上升到了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
 
從“仰拍”到“平視”,引領中國紀錄片新趨勢
 
“過往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紀錄片其實是"偽紀錄片",不如稱為"宣傳片"。”胡野秋把《舌尖上的中國》與前段時間熱播的法國紀錄片《海洋》作比較,認為前者體現了中國紀錄片從仰拍到平視的與國際接軌的新趨勢,為中國紀錄片發展提供了借鑒模式。
 
“比如我們拍建筑物,必定是仰拍得美輪美奐,信息量大而空,像一部建筑學教科書。”胡野秋說,《海洋》為什麼好看,兩個小時基本沒有旁白,看完了之后你甚至不知道當中奇奇怪怪的魚類叫什麼名字,但仍然津津有味,就是一種平視角度、人性語言令人著迷。《舌尖上的中國》也一樣,並不是空洞地宣揚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以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藝和生產過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讓觀眾既流口水、又長知識,還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鳴,一夜火爆熒屏也就不奇怪了。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