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經濟下行,為何擋不住收藏熱情?

2012年06月01日10:58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PIGUTE & MEYLAN

中國市場懷表

清乾隆白玉雕鳳首水滴

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

4月以來,2012年藝術品春拍漸漸拉開帷幕。從已經落槌的蘇富比、嘉德春拍來看,受到資金流緊縮等問題影響,總成交價有明顯下滑。但仍然不乏成交價上億元的拍品,來賓的競拍熱情依然不低。

中國的收藏者有多少?幾乎不可能有確切的數字,保守的估算認為有數千萬,多的認為超過一億人。

近幾年,“全民收藏熱”愈演愈烈。不論是手握大量資金的有錢人,還是幻想一夜暴富的普通老百姓,都義無反顧地匯入收藏大軍,參與這場收藏盛宴。

當收藏遭遇資本

收藏歷來就有。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發展讓老百姓富起來了,創造了個人收藏的經濟條件。同時,相關法律的出台也為個人收藏的興起提供了保障。1982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民間收藏給予支持和肯定﹔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出台,明確規定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使個人收藏有法可依。

對於現在的這股“全民收藏熱”,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書畫藝術部業務總監李雪鬆認為是始於2003年“非典”之后,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個個收藏致富的故事,媒體、電視節目的推波助瀾,都讓收藏熱潮上升到史無前例的地步。”

2003年,整個北京的春季拍賣會都向后推遲了兩個月。7月初舉行春拍三場拍賣,4天內創造了三個比率:90%以上的成交率,80%以上的新人進場競買,以及3億元的成交額。中國藝術品市場從此進入了一個快速上升期。

2009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依然擋不住藝術品市場“億元時代”的到來。藝術品拍賣由以往的“小圈子”逐步變成了藝術、金融、資本共同經營的“大圈子”。

藝術品市場與經濟形逆向而行,也不難解釋。樓市晦暗不明,股市萎靡不振,有錢人投資無門,於是轉戰藝術品市場﹔而害怕貨幣貶值的老百姓,總覺得家裡有點兒藏品,也不啻為保值的一種方法。“全民收藏”,實際上演變成了不計后果、一切“向錢看”的全民投機。

撿漏只是個傳說

齊白石一生有記載的畫是22000多幅,至少一半被機構收藏,如今市面上流轉交易的竟有近20萬張。

張大千可統計的傳世作品大致兩萬件,市場上流轉交易的卻達十幾萬張。

……

被稱為“收藏界深喉”的學者吳樹認為,現在的中國收藏市場,95%的人用95%的錢買了95%的贗品。

這個數字讓人震驚。

人人都想沙裡淘金,只是,“金”的比率越來越低。

李雪鬆說,大眾收藏熱情很高,但真正懂得藝術品的人並不多。大部分“新入場”的人士對藝術品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無所知。想撿漏,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由從業經驗來看,李雪鬆說,在中國藝術藏品中,大家最感興趣的是古代藝術部分。但這部分對藏者來說門檻較高,需要歷史、文化、考古、鑒定等相關知識和經驗。作為幾千年的文明古國,中國流傳下來的文物、真跡非常多,並不是所有珍品都傳承有序。因此,市面上也確實存在撿漏的機會。“並不是說價格有多便宜,只是相對藏品本身的價值而言,價格很值。”李雪鬆說,但這需要非常深厚的知識和經驗。在他看來,隻有高手才能撿漏。

而從世界收藏界發展的趨勢來看,珍品將越來越向大型收藏機構集中,離個人越來越遠。

收藏須有好眼力好心態

“盛世收藏”的口號聽來美好,但如果未經准備,不加歷練,一心投機,帶來的可能是以文化遺產生態的浩劫為代價的全民賭博。吳樹呼吁,人們應該盡快回歸到傳統意義上以重視文化內涵,看重賞玩情趣和個人興味的收藏道路上去。

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但收藏並不是不可為。對於收藏愛好者來說,須具備好眼力和好心態。

眼力是進入藝術品收藏的第一道關卡,包含個人知識、才學、經驗等。“在藝術品市場上,如果看得准,下手快,實際上就是撿時間的漏。”李雪鬆這樣認為。而好眼力,常常是交了高額的“學費”之后才練出來的。

同時,搞收藏還要抱有平和的心態,而非短期套現的投機目的。在一定鑒賞力的基礎上,以一種愛好、鑒賞、審美的態度,將自己喜愛的物品買下來,不必太在乎別人的評價,也不必太在乎市場價格的漲落。

對於有心收藏之人,李雪鬆建議多看展覽,增加自己對文化、歷史、藝術以及藝術品市場的認識﹔如果想下手買,可以從購買小物件開始,在市場中不斷歷練,不斷積累經驗。(賴 睿)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2年06月01日   第 15 版)

(責編:張東偉)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