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中外知名學者坦誠對話 中國制度建設獲肯定

2012年06月09日09:13    來源:《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環球時報記者  劉揚】中聯部下屬的中國和平發展基金會5月30日以“制度文明對話”為主題主辦首屆和平發展論壇,邀請美國前政治學會主席、康奈爾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彼得·卡贊斯坦,《當中國統治世界》作者、英國記者馬丁·雅克,《中國震撼》作者、瑞士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張維為等20余位中外知名學者坦誠對話。不少西方學者對中國制度文明建設給予了積極評價。張維為8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這是一次很好的溝通和交流,與會的大都是西方各國研究制度文明的知名學者,他們中很多對中國政治制度了解不多,這次論壇使他們獲得了更多的信息,很多西方專家都說來之前沒有想到,中國的發展現狀讓他們“開了眼界”。
 
活動期間,西方學者就認識中國制度文明談及以下看法:一、世界上沒有關於制度文明的統一標准。評判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優越、是否文明,關鍵要看它是否與這個國家的國情、歷史和文化相適應,是否與世界發展潮流和時代發展大勢相適應,是否促進了這個國家的發展和繁榮,而不是一定要符合某一特定標准或教條。
 
二、中國的制度文明有獨特內涵。中國的制度文明是建立在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集體記憶基礎上的,更強調集體、秩序與和諧。嚴格地說,今天中國這套制度既不是純粹土生土長的,也不是外部力量強加的,而是中國在與外部世界不斷交流、碰撞及互學互鑒過程中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建構的,有很強的主體選擇性。
 
三、中國政治體制是與時俱進的。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在不斷改革完善的,並已有效解決了一些問題。這與中國共產黨較好地發揮了超越不同利益群體的中立政治權威作用密不可分。在西方,恰恰由於其政治制度缺乏這樣一個相對中立的權威,多黨各自代表本黨利益,任何政治改革提議都導致多黨紛爭。因此,改革無法推進,政府更迭不斷。
 
四、中國黨政官員的選拔機制卓有成效。一些學者認為,多黨競選一直是西方國家評判政治制度合理性的重要標准。但多黨競選機制並不能保証選出的領導人具備足夠的執政能力。中國黨政官員選拔機制的核心是選賢任能。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成就說明這種選拔機制是行之有效的。
 
五、中國在進行不同於西方民主模式的民主探索。民主確實在權力的監督、防止權力濫用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很多時候民主體制本身就是造成沖突的根源,有時過於保護個人權利,反而會影響政府的效力和效率,造成領導力的弱化。民主不是萬能的,不能對民主本身寄予過高的期望。中國正在探索的政治危機解決方式是另一種有效的替代模式,值得深入研究。
 
六、中國制度模式兼具開放性和靈活性。中國的制度現在之所以有效,一方面是因為在與時俱進地學習借鑒和改革發展,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中國仍存在著很多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這對於保持社會的創造力、靈活維護社會穩定是有重要作用的。西方社會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制度崇拜,過於強調制度的完善性、嚴密性,不利於社會的創新發展。
 
張維為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通過幾天簡短的活動,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一些西方專家固有的看法,甚至其中有些人仍舊堅持非民主、即專制的這種簡陋的分析框架。但在交流中,西方學者也不否認,西方的制度目前遇到了巨大的挑戰。他們對中國的很多做法很好奇,也很有興趣。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