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十大“關鍵詞”解讀香港經濟15年的風雨陽光路

2012年06月19日17:03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回歸15年裡,香港經濟經歷過風風雨雨,遭遇過明障暗礁,但在中央政府支持下,經過特區政府和700萬港人的努力,香港總能化險為夷,風雨過后見彩虹。
 
15年間,香港抵御了亞洲金融危機、“非典”疫情和全球金融海嘯的沖擊,經濟總體保持繁榮穩定、持續增長。香港經濟總量在1997年至2011年間實質擴大了逾60%,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從1997年2.7萬美元增至3.4萬美元。
 
新華社記者日前採訪了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和香港浸會大學經濟學家麥萃才,解讀15年來有關香港經濟發展的10個關鍵詞,以此回顧這15年香港的進步之路。
 
關鍵詞一:金融危機
 
王春新:15年來全球金融危機不斷,香港雖難免受到沖擊,但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期間金融業創造的增加值勁升逾1.5倍。
 
麥萃才:作為世界金融中心,香港15年裡遭遇過兩次金融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由於香港採用與美元挂鉤的“聯系匯率”,港元跟美元轉強,導致香港樓價大跌,失業率上升,市民生活困難。但隨后“個人游”和CEPA的實施,香港經濟開始復蘇。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對香港金融市場也有直接的影響。
 
關鍵詞二:房價
 
王春新:過去15年,香港房價從1997年的高位持續六年下跌,至2003年跌幅超過六成,導致眾多家庭遭遇“負資產”,其后又一路回升,近期又連創歷史新高,風險不斷加大。房子問題已成為香港最大的民生問題,關系到長遠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如何解決將考驗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智慧。
 
關鍵詞三:個人游
 
王春新:2003年香港經濟遭遇“非典”疫情陷入低谷,中央果斷出手相助,推出“個人游”,為香港市場注入“源頭活水”。去年“個人游”旅客高達1834萬人次,是香港旅客增長的主要動力。
 
麥萃才:“個人游”逐漸成為香港旅游業的重要支柱,在一些傳統的旅游區如廣東道、銅鑼灣等,旅游業興旺。
 
關鍵詞四:人民幣
 
王春新:2004年2月,香港銀行正式開辦四項人民幣業務,標志著香港金融發展史上一個新的裡程碑——人民幣離岸中心建設正式啟動。8年多來,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經形成了包括人民幣存貸款、兌換、匯款、貿易結算、債券、IPO等業務在內較為完整的市場體系。
 
麥萃才:根據國家規劃,香港會作為人民幣的“離岸中心”,很多人民幣業務可以在香港得以發展,現在香港人民幣存量達6000億元以上,人民幣在香港的應用將越來越重要及普遍。
 
關鍵詞五:CEPA
 
王春新:CEPA不但為國家通過制度安排擴大對外經貿合作積累了經驗,更為香港經濟注入了強心劑。CEPA對香港大部分具優勢的現代服務業敞開了大門,為香港服務企業提供了廣闊舞台。
 
麥萃才:CEPA是中央為了“挺港”而作出的決策。其進行方式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內地可以借助香港在對外貿易方面及金融領域方面的經驗發展經濟,另一方面是香港的企業得到更多的機會拓展內地市場,增強盈利機會。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