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北大清華回應屬地擴招質疑 名校該不該偏袒屬地生源

2012年07月30日10:18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涂清軒繪
 
閱讀提示
 
“名校屬地擴招挑戰教育公平”,近日一則新聞將北大、清華這兩所中國頂尖學府再次卷入“地域歧視”的雷區。幾個月前,清華、北大先后允諾,將在北京地區減少高考招生計劃投放。然而,承諾卻與現實大相徑庭。據媒體報道,清華今年在京總擴招達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擴招達33.6%,如此“逆勢而為”頗有“挑戰底線”之嫌。
 
而后,8名律師又“火上澆油”,聯合致信教育部,痛陳“高招地域歧視”。他們將15家在京部屬高校屬地招生計劃,與在河南、湖北、山東、四川、河北、安徽這6個高考大省的招生計劃相對比,數據相差之懸殊令人震驚。8名律師甚至質問:在優質教育資源嚴重不均的情況下,中央部屬高校究竟是全國人民的高校,還是屬地人民的高校?
 
【質疑】兩校自毀承諾,在京一批次大擴招
 
【回應】計算方法有誤,增招源於生源質量
 
“北大今年在京錄取總人數比2011年減少37人,沒有進行大規模擴招。”面對“屬地擴招”的質疑,北京大學新聞發言人近日予以回應,認為媒體報道不符合實際情況。
 
據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介紹,今年北大在京一批次文科計劃招收80人、理科計劃招收140人,錄取時均按100%比例提檔,因有等分考生,文科實際錄取81人,理科實際錄取142人。這樣算來,北大在京一批次錄取學生223人,比計劃人數多了3人,擴招比例為1.36%。
 
那33.6%的一批次擴招比例從何而來?此前媒體報道中指出,北大今年在京文科、理科分別錄取106人、188人,這比原計劃的80人和140人共計增加了74人,由此計算便可得出33.6%。北大方面表示,在該計算方法中,“計劃人數”是一批次的,而“錄取人數”則不僅包括一批次。
 
對於擴招比例的計算,清華大學也同樣“委屈”。“媒體所說的45.3%,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統招的擴招,它既包括高考文理科統招批次的擴招,也包括了小語種、降分錄取的自主生、文藝特長生、體育特長生、體育高水平運動員等。”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於世杰說。至於今年在京擴招的原因,在他看來,“因為北京考生報考踴躍,而且生源質量較好。”
 
不過,山東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胡金焱卻不認同這個理由,“大學要以自己的信用和承諾作為剛性約束,北京學生的整體素質相較於農村和貧困地區可能總體好些,但這並不是多招收北京學生的依據。”他直言,人口可以有戶籍,但在教育上不該有“戶籍”。
 
【紅線】部屬高校屬地招生比例不得超過30%
 
【辯解】顧及地方利益,“一刀切”不現實
 
30%,被很多人視為部屬高校屬地招生的“紅線”。教育部2008年曾發文,明確要求部屬高校和有關部門(單位)所屬高校要按照“生源質量為主,兼顧地區平衡”的原則編制生源計劃,在屬地安排計劃的比例“逐年逐步調整至30%以內”。
 
“今年復旦大學第一批在上海招生人數共招收796名,佔今年全國招生計劃總數的27.8%。”據復旦大學招生辦公室負責人介紹,復旦大學近年來一直在大幅削減招生人數,在滬招生人數比例,已從最高接近50%持續下降到現在的27.8%。不過,該負責人認為大學招生有“大小年”,會出現某個地區錄取人數突然走高的波動,“公眾應看大學招生的長期走勢,而不是僅根據一次波動來評論‘公平性’。”
 
因上海考生表現優異,今年上海交大在本地的高考本科一批次擴招了5%。但上海交通大學招生辦負責人表示“上海交通大學在滬錄取考生1092名,佔全國招生計劃的28.36%,未超過教育部規定的上限。”
 
據了解,與清華、北大不同,復旦、上海交通大學等在滬部屬高校均採用“部市共建”模式,其辦學經費中上海市地方財政投入佔了相當大比例。“我們必須對地方財政的支持有所回報。招生名額的地區計劃數形成和調整都有個過程,‘一刀切’不現實,”上海交大相關人士如此解釋。至於有人呼吁的“參照考生數量來制定招生計劃”,他坦言“短時期內不可能絕對按照人口比例分配”。
 
而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涂艷國則擔心,“如果一味追求人口比例上的公平,那麼對於一些生源質量好的地區來說,也會造成另一種不公平”。他認為,可以參照國外的做法,比如清華、北大等高校的資金支持來自於全國,就應該更多兼顧各地。而一些高校主要是省裡支持,招生時可以考慮有省內省外的差別。
 
【抱怨】名校向高考大省增加的名額杯水車薪
 
【對策】“追加計劃”漏洞靠剛性政策彌補
 
“北京、上海考生進名校,比外地考生的門檻低多少?”——每至高考,這個話題總被反復提及。重點高校的分布不均,與高招中存在的地方保護主義,持續刺激著考生和家長的神經。在8名律師致信教育部之前,已有15位學者上書國務院和教育部,建議廢止高考戶籍限制,取消大學招生的地域歧視,“切實推進教育與社會公平改革”。
 
事實上,北大、清華、復旦等高校對於中西部地區以及一些生源大省,在招生中已在逐步傾斜。“今年北京大學僅在河南一省就增加了20個招生計劃,貴州增加了12個,新疆、青海、西藏等其他中西部地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北大招生辦負責人說。而清華大學也對西部12省(區、市)擴大了招生計劃投放,於世杰介紹,“今年在甘肅省共投放招生計劃54人,比去年增加了六成﹔在寧夏增投了計劃,最終實際錄取人數比計劃增加了50%”。
 
然而,這樣的舉動仍然難以消解公眾的質疑。“在山東這樣的高考大省,好學校本來就少,考生又多,名校增加的名額根本無濟於事,對我們很不公平。”一位網友抱怨。
 
據日本文部科學省高等教育政策室小林介紹,日本不存在屬地招生問題,也沒有政策傾斜,完全由考生自主選擇,之所以能夠採取這樣的制度,主要因為日本各地區教育水平差異不大。“而我們現在城鄉差距越來越大,許多農村小孩早就輸在起跑線上,高考呈現的不公平只是最后的結果。”涂艷國認為,讓名校多放幾個指標到其他地方,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高考招生屬地化的不均,最根源還在於基礎教育的不公平。而上海一位教育專家則提醒,目前看來,高考招生的地域不均衡現象,遠遠不如生源階層分布的失衡更嚴重。
 
在業內人士看來,頂層制度設計的缺漏也為高校屬地化招生留下了“運作空間”。“教育部允許高校根據部分省、市生源情況,調整計劃或機動計劃,而這種‘追加計劃’基本上都留給了屬地。”對此,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千帆認為,“追加計劃”的目的應是糾偏,給予已受歧視的地方一些照顧,“教育部要出台硬性政策以縮小各地招生計劃的差別,對沒有達標的高校要加強監管。”
 
(綜合姜泓冰、張爍、賈娜、劉軍國、梁晨、陳璐瑤報道)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