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誰在給中央政治局授課?

2012年08月28日16:21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央政治局10年77次集體學習,140多位學者參與授課
 
從8月13日至27日,《學習時報》連續三期刊登《十六大以來中央政治局歷次學習回顧》。南方日報記者對此進行梳理,總結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規律。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是我黨自十六大以來建立的一項重要學習制度。從2002年12月26日至2012年5月28日,中央政治局已先后組織了77次學習,共有140多位學者參與授課。這些學者主要來自五類機構:高等學校、黨校、科學院、黨政機關研究室、軍隊院校及研究機構。
 
平均45天組織一次學習
 
2002年12月2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主持十六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說,中央政治局經過討論認為,為了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承擔起黨和人民所賦予的重任,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學習。除了自學以外,中央政治局還要進行集體學習。這要作為一項制度長期堅持。
 
從此至2012年5月28日,中央政治局已先后組織了77次學習,平均45天就有一次集體學習。而集體學習制度化,是十六大以后中央領導集體在黨的建設方面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
 
根據《小康》雜志報道,每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間一般為120分鐘左右。通常是,兩位講師各講40分鐘后,大家用30分鐘討論和提問,最后由總書記作總結發言。
 
學習經濟建設次數最多
 
縱觀中央政治局歷次集體學習,可以看到其在學習主題上密切關注黨和國家的長遠建設問題,突出了對重大現實理論和熱點問題的學習和研究,觸角涉及法律、經濟、黨建、民主、民生、“三農”、國防、環保等各個方面,內容廣泛,針對性強。
 
以2011年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為例,一年間中央政治局共集體學習6次,主題分別為:2月21日,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問題﹔3月28日,推進依法行政和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4月26日,世界人口發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勢下我國人口工作﹔5月30日,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研究﹔6月28日,中國共產黨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研究﹔8月23日,完善我國土地管理制度問題研究。
 
77次學習中,關於經濟建設的17次、政治建設15次、文化建設10次、社會建設12次、生態文明建設3次、黨的建設9次、國防和軍隊建設7次、關於全局發展的4次。
 
每次一般邀請兩名學者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開展10年來,共有140多位學者參與授課,每次學習一般邀請兩名學者。這些學者主要來自五類機構:高等學校、黨校、科學院、黨政機關研究室、軍隊院校及研究機構。參與授課的科學院包括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社科院等。此外,還有一小部分學者來自行業性的學會,如中國教育學會、中華醫學會、中國行政管理學會。
 
中國社科院獲邀參與授課的人次最多,達29人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獲邀參與授課13人次、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10人次、中國人民大學10人次、中央黨校8人次、北京大學5人次、清華大學5人次。
 
有部分學者多次參與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授課,如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蔡昉、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教授高培勇、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研究員高永中均多次參與授課。
 
授課的內容主要是知識和理論,框架基本上是歷史和現狀、問題和對策建議。根據《小康》雜志報道,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基本上由中央辦公廳--相關部委--相關科研機構三層共同協作完成。由中共中央辦公廳牽頭,由中央政策研究室負責選題,交由相關部委負責完成具體工作(主講人和講稿)。相關部委組織課題組,選擇並上報講稿起草人和主講人,經中辦批准后具體操作,講稿最后提交給中辦和中央政研室通過后定稿。(記者/雷輝 實習生/陳燕玲 李小偉)
 
連線
 
引入“智庫”是世界潮流
 
2004年9月,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首次以黨中央全會決定的方式提出“努力建立學習型政黨”的要求。怎麼樣建設學習型政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在全球化、市場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治國理政,黨員干部隻有不斷加強學習,掌握新形勢、新情況,才能提高執政能力。學習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讀書看報、實地調研等,但以問題為導向的政策學習尤為值得倡導。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的創新之處在於引入了“智庫”,讓一流的專家講述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理論,並針對問題提出獨立、客觀、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建議,這有助於提升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這一做法符合當今世界的潮流。在西方,政策科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研究政策的學問,已有70多年的歷史,不僅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政策分析理論、方法和技術框架,而且催生了一大批以“政策替代方案”研究為業的“智庫”發展。作為政策研究的專業機構,“智庫”在很多領域有著非常深入的研究,也因此成為政府咨詢的對象,對公共決策產生了廣泛影響。隨著全球化和中國轉型進程的不斷深入,也會有越來越多具有遠見卓識的“智庫”脫穎而出,向決策層提供獨立、客觀、有效的政策解決方案和咨詢服務。(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周超)
 
(責編:鄒雅婷)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