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幸福高原合家歡:“陶”然自樂

2012年09月25日17:44    來源:西藏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我最喜歡的事,就是冬天農閑時,一個人安靜地在家門口或院子裡制陶。看著陶坯在轉盤上悠悠轉動,仿佛陽光也在轉動了!”72歲的堅才老人搬出已經用了三代人的制陶轉盤,一邊輕輕地轉動著,一邊動情地給記者講述制陶的快樂。

不過,現在並不是制陶的季節。沒有陶坯的轉盤在堅才老人手上空蕩蕩地轉動,顯得是那樣寂寞。

或許,寂寞便是這個使用了上百年的轉盤所面臨的命運:堅才老人有5個兒女、6個孫子孫女,但沒有一人繼承他的制陶手藝。

堅才老人出生在墨竹工卡縣工卡鎮塔巴村巴熱組一個世代制陶的家庭。不過,身為家中的長子,心靈手巧的他並沒有從小學習制陶,十幾歲開始,他認真學習縫紉技術並成為小有名氣的手藝人。但是,20歲的時候,或許是出於骨子裡對制陶的喜愛,他還是跟家裡人學習做陶器了。

雖然堅才的陶器做得很好,但是民主改革前,西藏老百姓的生活普遍很苦,陶器價格低,銷路也不好。堅才老人至今還記得,那時候每到藏歷新年前,就趕著牛羊馱著陶器,走村串戶地賣陶器、換青稞,日子過得很辛苦,一年勞作也就是勉強能吃飽飯。生活真正富裕起來是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堅才家在1982年蓋了一間較為像樣的房屋,一直住到2006年。可現在,這房子沒住幾年,他家今年又准備建新房了!

說起制陶,堅才老人就打開了話匣子:扎西崗鄉的粘土制陶最好,一拖拉機隻要50元,能用上一個冬天﹔燒陶用的草皮最貴,一拖拉機要三四百元還不好買,一個冬天卻要用9拖拉機﹔一個普通的陶壺六十年代賣20多元,八十年代賣60多元,現在則要賣到200多元﹔陶器做好后高溫燒制的火候最重要,一定要燒夠一天一夜,很多人都掌握不好這個火候﹔制陶工具主要有轉盤、木拍、木刀、鑽孔木棍、木質雕花刀等,工序主要有拍器底、安器壁、安口沿、安器嘴和器柄、打磨拋光、雕上花紋等等,期間要左右手腳配合、各種工具穿插運用、多樣手法交互進行﹔現在燒制的陶器主要賣給游客,所以上面的花紋圖案很重要,一定要多學習別人的,把花紋做得既有特色又好看……

雖然制陶在老人看來是最快樂的事情,但他的孩子們卻並不這麼想。大兒子貢覺丹增今年51歲,是堅才老人5個子女中唯一還留在村庄裡的孩子。但貢覺丹增除了忙著料理溫室大棚裡的蔬菜,干干農活外,也隻能在父親制陶時打打下手,始終沒有學會在他眼裡很困難的制陶技藝,自然無法傳承這門祖傳的技藝了。其他4個孩子都在縣裡或拉薩工作,孫子孫女不是在外工作就是上學,沒有人對制陶感興趣,更不要說傳承技藝了。對此,堅才老人在遺憾的同時也很豁達:“過去我們是生活困難,有制陶手藝總覺得生活會有保障一些。可現在致富門路多,孩子們都不需要靠這個生活了,所以自然也就沒人學了!”

兒孫成群的堅才老人雖然吃穿不愁、生活無憂,但勤勞了一輩子的老人就是不願閑著,除了身上穿的精致藏袍是自己親手縫的,每年冬天都要利用農閑的三四個月制作陶器,一年能做一萬多件,全部賣給拉薩的批發商,據說很受游客的歡迎。2010年,在縣裡的組織下,制陶五十多年的老人第一次走出西藏,來到江蘇宜興陶瓷廠參觀,現代的技術、精致的技藝讓他感慨頗多。堅才老人說,燒制陶器需要大量的草皮,很是破壞生態,而且現在草皮花錢都不好買了。前年村裡建了陶瓷廠,一年四季都能用電發熱燒制陶器,不受季節限制,也不用破壞草皮,很多年輕人都去那裡做工,有時工廠繁忙時他也會去幫忙制作陶坯。可他總覺得用電燒出的陶器顏色不純正,所以寧可用最古老最傳統的方法制作陶器。至於能堅持多久,他也不知道。

對制陶,老人更多的只是熱愛,還有那一份“陶”然自樂的滿足。甚至對這個爺爺和父親傳下來的制陶轉盤,他也心懷一份特殊的感情。燦爛的陽光下,他撫摸著轉盤對記者說:“隻要我還活著,就會一直用它制陶。要是哪天我不能做陶了,我就把這個轉盤送給還在做陶的人,一定不讓它寂寞!”

制陶人家

主題詞:拉薩墨竹工卡縣﹔工卡鎮塔巴村﹔陶器

歷史與特色:

陶器是用粘土燒制的器皿,在西藏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昌都卡若遺址、拉薩曲貢遺址,都有大量陶器出土。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尤其是金屬器皿尚未大規模使用以前,陶器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深受高原人民的喜愛。過去,酥油茶壺、青稞酒壺以及杯盤碗盞等生活用具大多是陶器。

長期以來,陶器生產在高原不同地方,都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出現了不少“制陶之鄉”,墨竹工卡縣工卡鎮塔巴村就是其中之一。這裡的手工制陶業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因為這附近有最適宜制陶的粘土,有陶器上釉需要的鉛鋅礦,更有心靈手巧、勤勞朴實的陶瓷手工藝人代代傳承。紅土、碎石、白土是制陶的主要原料,上釉的主要原料是鉛鋅礦,燃料主要是干草、牛糞等。除白土外,燒制材料都在附近就地取材,打磨、燒制全過程需要30多個小時。陶器制作集中在秋冬季節,那時氣候適宜,又有干燥的草皮,上釉效果較好,同時這裡距拉薩很近,可以在藏歷新年前到拉薩去賣個好價錢。

時代在變遷,作為生活用具,陶器正在逐漸退出人們的日常生活。但是,作為旅游紀念品,有高原特色的陶器,卻正在受到廣大游客的歡迎。因此,近年來,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塔巴村世代相傳的制陶技藝,不僅成了當地農牧民的傳家之寶,還注入了現代科技的新動力。2009年,墨竹工卡縣在援藏資金幫助下,在塔巴村建起了制陶廠,現代的工藝使制陶沒有了季節的限制,不少村民都不再延續家庭作坊式的制陶方法,到工廠上班,施展制陶技藝。同時,有些老制陶藝人,仍然在每年冬天的農閑時節,用傳統的方法制作陶器。

(責編:王昕)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