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通過香港街道看塵封歷史 隨處可見以港督為名【2】

2012年10月26日15: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域多利道(Victoria Road)

域多利道在堅尼地城西面,接連卑路乍街沿海向西伸展至華富道與薄扶林道,該公路是在維多利亞女皇時期約1910年代建筑的郊外道路,初期叫“維多利亞慶典道”(Victoria Jubilee Road ),后來改為Victoria Road,但不知何故,中文卻不叫“維多利亞道”,而譯成了“域多利道”。

伊利近街(Elgin Street)

伊利近街在1861年建成,由荷李活道曲折而上堅道,老香港無人不識。是以伊利近伯爵1861年到香港而命名的,當年他指揮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以全權公使身份簽署了“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把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半島劃入英國統治。

英皇道(King's Road)

1880年到20世紀初,英商太古洋行開發東區,興建船塢、糖廠及貨倉等,才開山劈石發展沿岸道路網。到1904年香港電車公司成立,行車路線從堅尼地至筲箕灣,但早年的電車路,由銅鑼灣沿英皇道往筲箕灣那一段是單軌的,亦隻有一架電車來往。所以,當時從筲箕灣要搭電車到中環,如果錯過了需苦苦等候電車回頭。故此早年有“英雄被困筲箕灣”一句流行語。當時這條由銅鑼灣向東走馬路並未叫做“英皇道”,正式命名是1935年6月21日,是為紀念英皇佐治五世的。

香港於二次大戰期間,曾淪陷在日軍手中。日軍將皇后大道中改稱“中明治通”,英皇道則改為“豐國通”。

太子道(Prince Edward Road)

太子道位於九龍,西起大角咀,直伸至觀塘道(彩虹?),馬路是紀念1922年訪港的愛德華皇子而命名。初建成時叫宜華徑(Edward Avenue),后改為“英皇子道”,戰后再改中文名為“太子道”。 這個愛德華就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皇帝愛德華八世,1936年他把皇位讓給其弟。

公主道(Princess Ms Margaret Road)

全名應是“瑪嘉烈公主道”。她是英女皇伊利莎伯二世的妹妹,1966年訪港主持“英國周”開幕典禮,當時港府把何文田區內的“楠路”改名紀念她。后來公主道擴建成為主要道路,瑪嘉烈公主於2002年中風病逝。

干諾道(Connaught Road)

是紀念維多利亞女皇的第三個兒子干諾王子於1890年訪港而命名,干諾道西在香港西營盤,由摩利臣街口起至西區石塘咀的山道口止,是貫通中西區最直的一條街道。干諾道中在上環,是從美利道街口起到上環摩利臣街口止。

 

(責任編輯:趙鳴飛)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手機讀報,精彩隨身,移動用戶發送到RMRB到10658000,訂閱人民日報手機報。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