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大劫掠:揭秘我國文物流失 經歷的四次浪潮【4】

2012年10月27日10:20    來源:南方日報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中國文物流失經歷四次浪潮

對中國文物的流失情況,我經常聽我的老師耿寶昌先生談起。從鴉片戰爭至今,中國文物有四次外流浪潮。

明末清初,英國的大東公司專門把中國瓷器銷往歐洲,英國、荷蘭都是中國瓷器流散地,但那時還處於正常的貿易狀態。

第一次文物流失浪潮是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文物被列強大量搶奪與分食,直到溥儀被逐出皇宮,仍有太監又偷又買,不過,第一次浪潮到此結束。

第二次浪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侵華。這是中國文物大量外流的高峰期。當時,

國民黨政府無論財力還是管理上都比較弱,博物館、考古工作都處於比較初級的階段,普通民眾在對文物的保護上也沒有任何意識。

此時,歐美的國力強盛,強大的民間資本沒有去處。於是,收藏藝術品成為了美國社會的一種風氣。在中國,美國文物商幾百美金便能買到中國很好的古董,一萬美金可以買到最好的中國古董,這些古董大都是從大家族、古董商、古玩商店,還有老百姓家裡流散出來的。在陝西、山西、河南、甘肅等地區,文物流失得更厲害,因為,這些地區經常出土漢唐文物,一些農民在耕地、掘墓時,發現了很多東西,但他們並不太懂挖到的是什麼。

古董商看到這種機會后,便專門去民間搜羅,以便宜的價格購入,然后,以較高的價格賣出。那時,一件青銅器大概能賣幾百大洋,這類事件常常在古玩界引起轟動,於是便形成了一種風氣。

1937年,中國的盜墓、仿古之風盛行。在安陽,外國的古董商成天蹲在那裡等著老百姓去挖商代的青銅器,而帶回到美國后,一件青銅器能賣好幾十萬美金。

當然,那時的中國古董商也學會了針對不同國家的客人,仿制不同的古玩,對美國人做仿銅器﹔對英國人做永樂、宣德青花瓷器﹔對日本人做萬歷五彩﹔對法國人做清代的官窯粉彩瓷器等等。

日本侵華時,他們的士兵都受過相關的教育,所以,對明、清以上的古董,都先是把它們保護起來,拿到手之后,集中起來用輪船運往日本。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大量日本軍官舉家移民美國三藩市落戶,帶去了很多的中國文物,我在美國三藩市便見到了不少用楠木包裝好的中國宋代茶道用具,如茶碗、茶壺等等,這些東西都是他們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從中國搶去的。

說到這裡,我們也不能不提到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前,這可能是第三次文物外流的浪潮。那時,以國家文物商店為經營單位,政策規定乾隆以前不能出口,可乾隆以后卻允許大量出口,嘉慶、道光時期的很多官窯瓷器、書畫以極便宜的價格流失海外,甚至,很多真正是明、清時代的真文物,因鑒定失誤,被當成仿制品賣了。當時,我所在的文物商店,專賣碑帖,很多都是老拓本,還沒裱過的,有清朝光緒拓,還有明代的。日本旅行團一來就幾十個人,進到店裡,每人先抱一堆,然后進行篩選,價格便宜。

改革開放后,中國又出現了文物走私浪潮。香港成為了文物走私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內地的文物到了香港,隨后流散到了美國、中國台灣、日本、東南亞,我看過最遠的流失到了挪威、丹麥與荷蘭,德國、法國更不用說了,直接到香港來進貨。我在香港,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現在回憶起來,非常令人痛心。(韓雨亭 潘深亮 丘小君)

(責編:趙鳴飛)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