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頁|

 

 

評圓明園文物拍賣:中國失竊文物為何仍被拍賣?

2012年10月27日10:28    來源:中國經濟網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間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內地藝術拍賣業發展至今剛剛20年,相對於擁有兩百余年運營經驗的西方拍賣業而言,機制遠未成熟,法律也待健全。在《中國拍賣法》特殊條款的注解下,近年來內地拍賣市場中,頻頻上演的拍前“畫家打假”或“物主追討”而拍賣行仍堅持交易的故事。

半個月前,世界各地的許多印象派藝術收藏家與交易商都將目光投向了美國弗吉尼亞州一家叫做Potomack的小型拍賣行,這裡面甚至包括一位來自中國內地的買家,也透過委托代拍的方式,表達強烈關注。

眾人的焦點是一件即將上拍的雷諾阿繪畫作品,最高估價僅10萬美元——對於這位存世作品約2000件(大多被博物館收藏)、市場流通量不超過100件的世界級藝術大師而言,其代表作《紅磨坊的舞會》早在1990年就拍出過7810萬美元的天價,基於資源的稀缺性,加之歐美、日本粉絲眾多,即便是他的小尺幅隨意之作,都可以輕鬆以上百萬美元成交——不出意外的話,9月29日拍賣當天,必然會出現輪番競價的激烈場面。

然而,正如這件藝術珍品被送到拍賣行前所經歷故事——當地一位喜歡逛周末跳蚤市場的婦女花了7美元買下它,且看中的只是畫框,差點將繪畫扔進垃圾箱——富有的戲劇性那樣,臨近拍賣,卻被檔案查証是巴爾的摩美術館(Baltimore Museum of Art)於1951年11月17日失竊的展品,Potomack最終選擇了撤拍,這也令不少希望“撿漏”的買家敗興而歸。

真偽存疑、來源不明或是流傳無緒的作品,對於大多數歷史悠久的國外拍賣行而言,在征集階段便會謹慎甄別取舍,如若拍賣前突發狀況,撤拍,無疑是他們維護品牌信譽的上佳選擇。當然,凡事無絕對,一些他國早年流失文物也曾出現在某些公司的拍賣專場裡,比如曾經鬧得滿城風雨的“圓明園獸首”事件。

就在雷諾阿作品風波發生后不到十天,10月8日上午,國際拍賣巨頭蘇富比香港公司舉行的“中國書畫”專場中,原本全場估值最高的張大千作品《擬唐人秋郊攬轡圖》(估值880萬至1280萬港元)同樣被宣布撤拍,原因是該畫“物主”陸介鏗稱這件由張大千贈予其父的作品在2009年失蹤,並向法院申請要求蘇富比交還——在標的所有權未明晰的情況下,上市集團蘇富比放棄了對這幅張大千杰作的拍賣。

在中國內地國慶長假前后,境外接連發生的兩起類似事件,若發生在內地拍賣行,是否也是撤拍的處理結果呢?答案很難肯定。

今年5月12日,中國嘉德2012春季拍賣會以184萬元人民幣拍出一部周作人撰書、魯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說之發達》手稿,盡管該作品也在拍賣前被“物主”——據稱是周作人之孫的周吉宜——要求停拍,理由是它是“文革”中抄家未歸還之物。而嘉德以“周吉宜提供的資料不全,無法証明周吉宜對作品的所有權”為由,不予撤拍。

這令我不禁想到幾年前另一樁懸而未決的“公案”:2006年7月,深圳恆久鑽石公司總經理劉先生以4620萬元的價格從北京嘉信拍賣公司的春拍中,買走著名畫家傅抱石生平創作的最大尺幅國畫《雨花台頌》。然而,早在1997年,圍繞這件作品的物權就曾引發爭議,當時《雨花台頌》出現在嘉德的秋季拍賣圖錄上(拍前臨時撤拍),傅抱石之子、畫家傅二石隨即堅稱這是20世紀90年代從江蘇省國畫院庫房流失到市場上的“贓畫”。時過境遷,在傅二石追蹤這件作品10年之后,最終還是以天價成交為此事劃上了沉重的句號。

內地藝術拍賣業發展至今剛剛20年,相對於擁有兩百余年運營經驗的西方拍賣業而言,機制遠未成熟,法律也待健全——在面對標的物權爭議時,內地公司往往用《中國拍賣法》中“委托人、買受人要求對其身份保密的,拍賣人應當為其保密”、“委托人在拍賣開始前可以撤回拍賣標的”等條款作為回應。換言之,在拍賣公司接受委托后,撤拍的主動權握在“身份保密”的“委托人”手上,隻要“委托人”不同意撤拍,拍賣公司就可以繼續拍賣。隻有涉及違法文物拍賣或缺乏資質認証而被國家文物、海關部門強制撤拍的情況除外。

正是在這一特殊條款的注解下,也才有近年來內地拍賣市場中頻頻上演的拍前“畫家打假”或“物主追討”而拍賣行仍堅持交易的故事。同樣情形在未來還會持續多久?答案則取決於各家拍賣行應對市場洗牌的信心指數與樹立良好口碑的長遠需求。

(責編:趙鳴飛)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字號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