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要聞

“中國制造”何時觸底回暖

2012年11月06日08:00來源: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字號:

摘要:近期,2348家A股上市公司的第三季度財報全部披露完畢,銀行等金融行業的業績依舊十分搶眼,但機械工程、裝備制造等板塊的業績仍較差。中國制造業究竟怎麼了?而隨著制造業回流、轉移其他低成本國家,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是否將會被動搖?

  編者按:

  近期,2348家A股上市公司的第三季度財報全部披露完畢,銀行等金融行業的業績依舊十分搶眼,但機械工程、裝備制造等板塊的業績仍較差。其中“困難戶”鋼鐵板塊和鋁業板塊等依舊低迷。數據顯示,A股市場中前三季度首虧和巨虧的上市企業中幾乎全部集中在鋼鐵企業。中國制造業究竟怎麼了?而隨著制造業回流、轉移其他低成本國家,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是否將會被動搖?

 

  ■ 本期嘉賓:

  陳湛勻  上海投資學會副會長

  陳 及  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宋頌興  南京大學商學院教授

  崔新生  中國價值指數首席研究員

  牛海鵬  中國人民大學市場營銷教授

  程 鵬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

 

  現狀

  制造業仍未“康復”

  如今,制造業已經發展到了不能再糟糕的程度,可以說是觸碰到了“底線”

  申銀萬國近日發布報告指出,比較上市公司中的三一重工、中聯重科、柳工、徐工機械、山推股份、廈工股份等六類公司,其盈利能力均有所下降,相關的支出費用卻有所上升。從經營性現金流來看,6家公司綜合經營性現金流連續7個季度為負。不過,今年第三季度為-19.5億元,較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73.57億元和-35.9億元有較大幅度的改善。那麼,業界該如何看待制造業上市公司的這份成績?

  陳湛勻:相對於銀行、券商等板塊,這樣的成績顯然不能與前幾年相比。雖然制造業上市公司的業績不能完全反映整個行業的全部情況,但從業績中,我們還是能窺見制造業低迷的現狀。對於監管層來說,這實際上也是警醒:制造業仍未“康復”。而且,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不可能長期讓金融業處於盈利的頂端,而讓最基礎的制造業偏廢在市場中。

  宋頌興:相較於去年,這個業績仍是低迷的。雖然部分企業在第三季度觸底反彈,但總體來看,還是不可與巔峰同日而語。股市一直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上市公司制造業的低迷,或許也能代表整個行業的一個現狀。

  崔新生:這個成績總體來說不甚理想。現在整個行業的基本面都處於一種不明朗的狀態,而且包括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都沒有相關能發揮引導功能的政策出台。另外,這也與整個國際大環境有關,市場需求前景不明朗。

  牛海鵬:國內制造業其實一直以來的發展情勢都不太好。如今,制造業已經發展到了不能再糟糕的程度,可以說是觸碰到了“底線”。

  陳及:制造業現狀取決於宏觀經濟的形勢。目前出口拉動力不夠、投資和消費也難以在短期內從低位升到高位,再加上全球經濟的影響,制造業肯定沒前幾年那樣亮麗。這反映的也是宏觀經濟中的基本走勢,應該說是正常表現。

  程鵬:從質量和結構上來分析,制造業是在不斷發展和提升的。相較於幾年前,制造業的結構轉型和發展都是不錯的。只是由於整個經濟形勢的低迷,讓制造業在發展上有所限制。

  原因

  一路下滑因何所致

  制造業整體結構存在問題,現代、高科技方面尚不足,因此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不強

  上市公司的業績或隻能“管中窺豹”,眾多中小制造業企業的處境亦十分尷尬。“直到上個月,我才做成了今年的第一筆生意。而尷尬的是,接完活之后,廠裡的工人又要全部放假,回家過年了。”江蘇的胡先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說。胡先生賣的是電梯設備中的某些零配件,前幾年,生意好的時候,“門檻都被踏破了”,但這兩年“根本接不上訂單”。

  那麼,制造業企業難以擺脫困境的原因是什麼?

  陳湛勻:中國制造業目前的現狀並非一天造成的。不可否認,最近幾年,外因——出口受到打壓或各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中國制造業企業影響很大,典型的案例就是光伏產業。但內因同樣明顯,與國外相比,我們在制造業技術方面的優勢並不明顯,甚至還很落后,也就是說很多制造業企業並沒有完全找到核心競爭力。

  宋頌興:內因——產能過剩、技術能力不強,外因——出口受阻、人民幣匯率升值等均是制造業的因素。但這些因素提供的一個借鑒是,我們不能說政府的扶持、引導不對,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市場之手。

  從整體情況看,與30年前中國制造業重新起步時的背景——有成熟的可借鑒的西方經驗、技術和管理都能引進、勞動力成本非常低等情況不同,現在的制造業要重新崛起,更多地需要“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這也客觀上造成了目前制造業的困境。但從長遠來看,這個痛苦的過程也許是好的。

  崔新生: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未來兩三個月甚至是半年,制造業的發展都不會很好。另外,政策的體現能力也不夠,政策幅度越來越窄,很難出台有效的政策來馬上改善現狀。

  個人認為,中國沒有真正的制造業,只是加工業。兩者區別在於,制造業本身是技術含量較高的行業,但加工業就很容易受外資影響。對很多跨國公司來說,中國就是一個低端的加工環節,隨時可以搬到別的國家去。而中國目前勞動成本等各方面成本都在提高,這些跨國企業就會選擇周邊成本更低的國家。

  牛海鵬: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這也是整個中國經濟調整的重要環節。

  當然,如今國際經濟環境不好確實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如果中國制造業依舊走老路,即使國際經濟形勢轉好,中國制造業也會逐漸喪失發展潛能。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技術創新。

  陳及:制造業整體結構存在問題,現代、高科技方面尚不足,因此在國際和國內市場的競爭力不強。不過,產業的升級和結構調整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不景氣的現狀還受制於整體宏觀經濟和全球經濟的前景不明,現在整個制造業可以說是處在下行階段。

  程鵬:從外因來看,下半年是歐洲國家的聖誕季,制造業訂單會出現一定的轉移。而從長遠角度看,整個國際經濟緩慢復蘇,歐盟制造業也是在谷底慢慢開始回溫,國內制造業出口也將會迎來不錯的態勢。

  而從內因來看,國內去庫存資金周期見底,國內制造業進入了積極採購、制造的階段。眾所周知,最近幾年企業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期,真正存活下的企業必然具有一定的競爭力。而企業的發展乃至整個行業的復蘇,不能僅靠國家政策,還得靠他們繼續提高自身實力。

  趨勢

  制造業“觸底回暖”?

  以往高速增長的制造業亮麗的報表裡面也是有水分的,現在經濟調整使本身的增長和速度降到與實際的生產、消費這些需求相匹配的位置上

  目前的好消息是,中國官方的PMI(採購經理指數)繼今年2月和7月之后,再次站上了50以上的“榮枯線”,達到了50.2。對此,目前的普遍觀點是,中國經濟或“已經筑底企穩”。這顯然也將利好於中國的制造業企業。那麼,中國制造業是不是也將觸底反彈?又會持續多久呢?

  陳湛勻:中國不得不啟動制造業。因為,從“三駕馬車”的情況來看,短期完全將希望寄望於消費並不現實﹔在各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打壓下,出口想要回到巔峰時的水准也不可能﹔從現狀看,投資仍是主動力,但這將使中國經濟進一步產生負面效應。這時,就需要制造業的崛起。

  可以預計,如果未來相關部門仍將“穩增長”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並將相對寬鬆的貨幣政策繼續到底,這都將為制造業的重新回暖提供機會。而且,從PMI的走勢看,現在也需要制造業繼續發力,在筑底企穩的同時,爭取能進一步向上突破。

  與此同時,要更大力度發展生物制藥、高端裝備制造等相對高端的制造業,並將一些弱小、跟不上形勢的制造業企業調整出市場。

  另外,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民企的重要作用,他們是制造業崛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具體措施看,一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出台更優惠的舉措,為民營企業減稅﹔另一方面,也需要相關部門認真執行“新36條”細則,為民營制造企業提供更多發展良機。

  宋頌興:短期看,制造業回暖還為時尚早。但在政府穩增長的刺激下,制造業的回暖趨勢會慢慢顯示出來,但這種脆弱的回暖需要多方鞏固。比如,可緩解稅負,降低企業開支和成本等。

  崔新生:初步明朗可能在年底。不過,何時真正走出頹勢還不好說。現在整個改革已經不是孤立的,系統化的改革都出現了問題,市場需求不明,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大環境中,很難找到好的突破口。

  牛海鵬:事實上,國家早就意識到需要在產業發展方向上進行調整,並在發展先進制造業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作為制造企業,自身發展才是關鍵。企業必須要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比如通過與國外企業積極合作或引進國外新技術提升自身的創新技術水平。同時,企業可以考慮產業轉移,更多得尋求出口渠道,挖掘更多市場﹔或者企業自身也可以進行轉型,轉向其他行業。

  所以說,打破低迷的情勢,不僅是靠國家政策的扶持,企業自身尋求發展之路才是關鍵。

  陳及:過去各種宏觀經濟政策過於寬鬆,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泡沫,恢復期大概會持續三至五年,屆時才能回到以往的正常狀態,可以說這次調整是全球經濟近20年來必然的調整。換句話說,以往高速增長的制造業亮麗的報表裡面也是有水分的,反映的是經濟泡沫中不正常的超高速,現在經濟調整使本身的增長和速度降到與實際的生產、消費這些需求相匹配的位置上。

  中國制造業應該進一步利用這樣一個機會,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來提高制造業的科技含量,打造制造業企業和產品的品牌,使得中國制造業真正能夠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取得堅實的市場競爭地位。

  程鵬:中國制造業的低迷時期已經過去,預計在今年年底就會結束,最多持續到2013年第一季度。

  與此同時,制造業企業自身也要緊盯自身行業發展,積極注意外部市場情況。並且要懂得依據外部環境的需求來改變自身的生產安排計劃。當然最為關鍵的是,要持續地進行科技創新。企業隻有掌握核心技術,才能在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他山之石

  中國從“回流”中學什麼

  中國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者較多、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招商引資環境較好,這都是很多跨國企業願意在中國設廠的重要考慮因素

  有報道稱,美國去年6月正式啟動“先進制造伙伴計劃”,旨在加快搶佔21世紀先進制造業制高點。隨后,美國還將在稅收、外貿以及投資等政策方面向制造業傾斜。同時,隨著海外勞工成本的上漲,以及超長供應鏈等多因素挑戰,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正在考慮或已經將原先位於海外的生產基地搬回美國本土,越來越多的制造業產品正在搖身變為“美國制造”。那麼,從美國的政策中,業界又該學到些什麼?

  崔新生:很可惜中國還沒有真正的領頭制造企業,現在隻能是政府行為。美國的海外生產基地重新回歸,反而是美國向中國學到的策略。對市場經濟國家來說,補貼方式很少用,現在美國學會對制造業減免和補貼。但美國也不會把制造業全部回歸,產業會細分為低端、中斷、高端,當各方面成本都相同時,高端產業可能會回到美國本土。

  短期內,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還不會消失,中國現在還是有空間和機會的。政府需要作出適當引導,在產業上進行鏈條區分,提高中國勞動力素質,

  吸引外資企業留下來,但目前政府尚未認識到,也沒有這方面的引導。

  中國大部分都只是加工工人,這些人甚至不需要培訓就可以上崗操作了,所以中國還沒有真正的制造業。通脹壓力下成本不斷上漲,但勞動者的素質尚未相應提高,所以不少跨國企業轉移到了成本更低的國家。除非中國能夠生產高品質並且是別的國家所不能生產的產品。

  牛海鵬:美國採取這樣的政策,目的終究在於發展本國經濟,而且美國制造業基本上是生產制造高附加值的產品。所以,對於中國制造工廠地位的威脅並不是主要問題,更多的是給我們的啟示和借鑒——我國制造業的當務之急就是創新。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的科研和經濟發展聯系緊密,而國內的科技研發則很少用於市場盈利方面。同時,國內的環境條件、勞動力方面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國制造業創新的發展。

  總而言之,若是中國制造業一直停留在低端制造層面,那麼發展前景將會一片黯淡。

  陳及:美國制造業其實已經空心化了。之前由於本土成本高,美國制造業生產基地基本都在海外,而低成本和高效率地區則是這些企業的首選,這也是美國全球化戰略的布局。現在美國提倡制造業的再度回歸,一是為了保持美國的科技競爭力,二是解決國內的就業,另外就是現在世界生產大國的人工成本也有所增加。

  目前,很多國外大牌企業甚至是中國國內也有些企業已經將生產工廠遷到周邊低成本的國家去了。中國應該利用財政稅收降低這些企業的負擔,使制造業能夠渡過難關。

  對於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主要看競爭實力。總體來說,中國受教育程度高的勞動者較多、基礎設施較為完善、招商引資環境較好,這都是很多跨國企業願意在中國設廠的重要考慮因素。雖然現在有些企業把工廠遷到越南、緬甸,但這些國家的基礎設施、通信、機場、港口、勞動力的教育素養都不及中國,成本低但效率也低。中國如果能夠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還是能保持低成本的優勢。

  程鵬:不只是美國,包括日本等其他國家也有這方面的政策,目的就是振興自己國家的實業。中國之前幾年在生產要素上有一定的優勢,因此發達國家大多在中國開辦工廠,導致了那些國家本身產業空心化。如今美國制造業轉移也是在為本國經濟回升做努力。

  而中國制造業一直都是走低端路線。從美國制造業發展中也不難體會到,微薄的利潤和破壞環境的制造產業是無法持續發展的。所以,在參與國際競爭的同時,中國制造業要在提升競爭力上花費大量精力,那麼最好的道路就是對於先進制造業積極籌劃,發展核心技術。

  至於制造工廠地位,個人覺得不用擔憂,制造工廠不是一天造就的,當然也不會很快消失,況且中國在制造業上也在尋求改革創新的出口。

分享到:

(責編:劉凌)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