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創投

節衣縮食買名包 國人為何對奢侈品瘋狂?

2012年11月06日08:05    來源:《錢江晚報》        字號:

“貧窮的結束意味著時尚的開始。”法國奢侈品牌香奈兒創立者可可·香奈兒女士如是說。隨著收入的增長,國人對奢侈品已不再陌生。

2012年3月16日,微軟公司發布的《MSN白領奢侈品購買調查研究報告》顯示,九成以上的“職場白領”購買過奢侈品,其中16%擁有10件以上奢侈品。小王月薪4000元,為了買款8000元的手提包,節衣縮食了3個月。公務員張先生一出國,就大包小裹地搶購各種奢侈品。“我也不想這樣,可托我帶名牌的人實在太多了。真不知道,3萬元一件的大衣好在哪兒,可我的有些朋友或親戚竟像是撿到寶一樣,買得心甘情願”。而瑞士商人麥克則不解地驚嘆:“中國人真有錢!上千歐(上萬元人民幣)的表一買就是十幾塊!”僅在法國巴黎,一些知名百貨公司已成為中國游客的“必經之地”,價值不菲的珠寶、名表往往幾分鐘就被買走一個。名包專櫃前常常要排上半小時的隊才能“入場”,瘋狂之勢讓人咋舌。

中國品牌戰略協會秘書長楊清山表示,一個國家奢侈品消費的增長通常是其GDP增長的兩倍左右。迅速富裕起來的國人,對奢侈品的瘋狂又有哪些心理原因呢?《生命時報》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影和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汕頭愛家心理咨詢中心技術總監馬健文。

三類人消費奢侈品

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分析師岳崢表示,國人的奢侈品消費多集中在服飾、香水、手表等個人用品上,消費者主要有三種類型。

富有型消費者追求高端的生活品質,青睞最新、最流行的產品。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富有型消費者普遍認為奢侈品恰好和他們的心靈“對價”。

滿足型消費者多為中高收入人群,他們追求生活品質,能接受一定價格范圍內的奢侈品。滿足型消費者喜歡通過買奢侈品來保持積極的生活、工作情緒。對他們而言,奢侈品是自我饋贈的禮物。

透支型消費者為了擁有渴望已久的奢侈品,不惜花掉所有積蓄,他們屬於炫耀性消費人群。這類人購買奢侈品的目的是為了展示自己的購買能力。在透支型消費者眼中,奢侈品不僅是商品,還是扮演社交角色的“符號”。

透支消費缺乏理性

實際上,富有型和滿足型消費者中,也有著透支型消費者的炫耀消費心理。而透支型消費者中,也不乏單純追求產品品質的消費心態。總的來說,我國一半的奢侈品消費者沒有形成理性、成熟的消費心理。調查顯示:“與眾不同的感受”、“身份的象征”和“用來當禮物”是消費者瘋狂購買奢侈品的三大理由。近50%的受訪者表示,更看重奢侈品所承載的特殊意義——既能體現身份又有面子。這些消費行為背后有著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與時代背景有關。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但國人的精神世界卻越來越空虛。一部分人因為害怕被他人比下去,而變得急功近利,物欲也隨之放大,形成虛榮、攀比之風。這客觀上刺激了國人對奢侈品的需求,似乎擁有了奢侈品才能展現個體的能力和價值。

其次,不乏有“從眾心理”作祟。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當周圍的人都在用奢侈品時,有人為使自己不成為“異類”或遭排斥,而加入追捧奢侈品的陣營中。一些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的人,在從眾過程中,往往借以對奢侈品的狂熱追求,吸引他人更多的關注。

再次,優勢心理使然。對有些人而言,唯有價格不菲的奢侈品才能彰顯他們“高人一等”的權威。這與國人重視等級觀念,把擁有社會財富的多少視為成功的標志有關。我國奢侈品消費者低齡化的現象,與年輕人想借奢侈品來証明自己的成功不無關系。

不做奢侈的“附屬品”

消費心態不成熟,會加劇人們的物質崇拜心理,使消費欲望不斷膨脹。這也是內心不夠理性、不夠自信的體現。其實,不妨從以下幾點適度消費:

一、量入而出,選擇適合自己的消費方式。二、避免盲從,理性消費。炫富並不能贏得尊嚴,一個人的消費方式應與自己的消費能力相匹配,不能為虛榮、攀比之風買單,這會讓人活得很累。在購買商品時,應更多地考慮商品的使用價值,理性購物。三、尋找內心的幸福。使用奢侈品也許能帶來幸福感,但這種感覺卻是短暫和不牢靠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想以此換取別人另眼相待的人。努力提升自己的內在素質,提高審美水平,培養消費品位,才不會成為奢侈的“附屬品”。

(責任編輯:姚麗娜)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衛星拍攝美國桑迪衛星拍攝美國桑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