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要聞

 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 地綠 水淨【2】

2012年11月11日09: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廣昭  陳振凱    字號:

  十年攻堅:

  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

  十六大以來的10年,轉方式,重質量,降成本,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題。

  這10年,國家首次將節能減排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約束性指標。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大亮點,就是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某種程度上,它們成為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抓手。

  這10年,為了把生態文明提升到更高層次的戰略舉措,國家把環保總局升格為環境保護部,並出台一系列加強環境保護的政策,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這10年,即使面臨金融危機,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依然果斷決策,力促產業結構升級,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從源頭上扭轉了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了貢獻。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任劍濤認為,這體現出,中國共產黨自覺認識到人類文明形態正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抓住這個歷史機遇,佔領文明形態高地,將使中國在文明復興以及發展模式轉型上邁出一大步。

  未來長路:

  地方決策要適度增加公眾參與度

  這10年,中國社會的一大變化,是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

  公眾環保維權意識的抬頭,是這10年中國發展最值得稱道的現象之一。這對於某些仍然堅持舊思維的地方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跡象顯示,人們在繼續追逐經濟富裕之余,對危害環境行為的容忍度開始降低,甚至變得敏感。

  胡錦濤總書記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曾做過這樣的闡述:“如果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不僅無法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人民群眾也無法喝上干淨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由此必然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

  總書記的告誡具有現實意義。一段時期以來,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多起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在唯GDP馬首是瞻的一些地方尤為顯著。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張小勁認為,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加強,以及網絡等新媒體的興起,有些公眾開始以相對浮躁甚至不無激烈的方式追求品質生活。如果地方政府決策時,適度增加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不僅可以減少社會治理難度,還可增加政策的支持度。

分享到:

(責編:趙鳴飛)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