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要聞

 十二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活文物”看個夠

2012年11月11日09:36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活文物”之稱。日前,有讀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參加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舉辦的篝火晚會,感到很震撼。他想了解中國共有多少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它們都有哪些特色及保護項目。我們請文化部非遺司詳細解答。

  ——編者  

  ①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泉州拍胸舞

  ②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徽劇

  ③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羌族莎朗舞

  ④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藏族泥塑

  ⑤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實驗區——客家竹板歌

  ⑥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舍巴日祭祀

  ⑦海洋漁文化(象山)生態保護實驗區——開漁祭海

  ⑧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民間社火

  ⑨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木版年畫

  ⑩迪慶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鍋庄舞

  (11)大理白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扎染制作技藝

  (12)陝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安塞腰鼓

  

  什麼是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並經文化部批准設立的特定區域。設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對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整體性保護和傳承發展,維護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完整﹔對於提高文化自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進民族團結﹔對於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空間”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加以保護,其目的是保護當地的宗教禮儀、習俗等民俗傳統以及文化存在的空間和環境,使多種文化表現形式得以流傳。

  2005年,在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基礎上,我國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06年,《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確定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2007年,文化部設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截至目前共設立了12個。

  哪些區域具備申請條件

  申請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須具備以下條件:傳統文化歷史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並為社會廣泛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分布較為集中,且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和鮮明的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依存的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良好﹔當地群眾的文化認同與參與程度較高﹔當地人民政府重視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保護措施有力。 

  提出申請的地區需編制《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由所在省(區、市)文化主管部門組織專家進行實地考察和論証,經省政府同意后,報送文化部。

  文化部會對報送材料認真論証、評審,並請專家赴申請地區深入考察,最后定奪是否設立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分享到:

(責編:趙鳴飛)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