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創投

直面國企改革三大熱點

2012年11月15日08:3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北京電 十八大報告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主題作了深入闡述,受到了中央企業系統的十八大代表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就當前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的三個熱點問題,記者採訪了十八大代表和部分社會人士,並請專家作了點評。

國企工資高不高?

王夢奇(26歲,澳大利亞碩士畢業,求職中):相對於民營企業,我更願意去國有企業就業。首先,國有企業工作相對穩定﹔其次,國有企業相對收入較高。我有一些同學在國企工作,雖然工資隻有幾千元,但年終獎卻有近10萬元,這對我來說是一種誘惑。

施晶(33歲,北京一民營廣告公司人事主管):聽說國企領導層的年薪很高,特別是電力、金融方面的大型國企,同樣的職位,人家僅年終獎就比我一年的工資還多。

熊群力(十八大代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我們集團公司去年人均收入3萬元左右。我們10萬員工中50%以上是科技人員,而且相當一部分是從事軍工最前沿技術研究的科技人員,人均收入3萬元是比較低的。按理說,應該人均15萬元左右,這樣才能留住一流人才。

李慶奎(十八大代表、華電集團黨組書記、副總經理):在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分配不公、差別過大問題是存在的。在我們集團,從主要領導到基層員工,收入差別不大,但是在發電廠可能有些差別,我們把差別控制在3倍左右。我們的分配原則是盡量做到內部控制和縮減。

許光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國企收入高不高,要客觀地看。社會上關注的是少數大型具有壟斷地位的國企,其職工特別是領導層的收入偏高。這應該是政府監管的重要方面,要對高收入適當進行調整。事實上,並非所有國企收入都高,比如燃氣、自來水、地鐵等領域的國企,工資並不高。

國企和民企是什麼關系?

某民營礦產企業負責人(不願透露姓名):像我們公司的這些礦,都是國企看不上的一些邊邊角角。國企和民企不是對立的關系,他們能干的往往是一些大項目,一投就幾十億元、上百億元,我們干不了。相反,我們能干的往往是一些邊邊角角,他們就算干,成本上也受不了。其實國企和民企是可以相互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做到共同發展的。

馬莉(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秘書長):站在石油業商會的角度看,國企和民企應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我國經濟發展,既要有大國企的主導,也要有民企的補充。我們希望出台有可操作性的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的實施細則。從十八大報告中我們看到了希望,希望能夠盡快落實,給民營企業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

宋志平(十八大代表、中國建筑材料集團公司董事長):去年世界500強中,我國央企佔43家,他們基本是這10年產生的。央企有一定規模實力,有一定研發能力,有一定國際經驗,因此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迅速成長。這其實不是“國在進、民在退”,而是我國大企業生產和產業規模集中的表現。

很多企業以央企為核,把規模做大。這個核又通過社會資本、民營資本的進入,把企業進一步社會化。這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邏輯,是“國在進、民也進”。民間資本進入國企,國有資本得到稀釋,通過上市、資本投入等,大家一起分享財富、分享成就、分享發展。

許光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民營企業發展很快。像華為、中興、三一重工和聯想等企業,都是優秀的民企,對國民經濟起著重要作用,在有些行業裡是主力軍。在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行業,由國企佔主導,而一般競爭性行業,民企應唱主角。國企和民企之間,不存在誰打壓誰的問題。

所謂“國進民退”,是一些政策執行的問題,而非政策本身的問題。國家對民企的支持是一貫的。國企壓制民企的發展,這種情況不是主流。

國企履行社會責任夠不夠?

趙瑛峰(北京律師):作為國企,擁有一般民企所不具備的資源、能力以及國家政策支持,理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從法理上講,央企作為全民所有企業,其利潤應為全民所有。從道理上講,國家這幾年做大做強央企,目的是希望他們做強后更好服務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更好地服務社會。

王勇(十八大代表、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在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方面,國企貢獻巨大。單是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從2003年到2011年,就累計上繳稅金13.1萬億元。

不算所得稅,國有企業繳納的稅費平均每100元收入是8.4元,大大高於私營企業的3.3元和外資企業的3.5元。2011年,國企上繳稅收佔全國稅收收入的38.4%。截至2011年底,全國國有企業劃轉到社保基金的國有股權2119億元,佔國家社保基金財政收入的43.1%。

中央能源企業克服價格倒挂困難,全力保障電力和成品油供應﹔電網電信企業全力投入“村村通”工程,為支持民生工程建設做出了貢獻。92家中央企業定點幫扶189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佔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總數的43%,而其他所有制企業沒有這個任務。另外,44家央企在新疆、40家企業在西藏開展了各類援助幫扶工作,在應對雨雪冰凍災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等嚴重自然災害中,在急難險重時刻,央企挺身而出,在人財物上不計成本,一些職工犧牲在抗震搶險救災第一線。

許光建:從2006年中石油中石化上交特別收益金開始,中央企業逐步建立上繳紅利制度,這是重要的改革措施。應該說,上繳紅利政策推出是很及時的。上繳紅利的比例,大家有不同看法,需要進一步研究,究竟上交多少比較合適,每個行業情況不同,應廣泛論証。(車玉明 安蓓 樊曦)

(責任編輯:姚麗娜)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珠海航展空中獻技珠海航展空中獻技
  • 太平洋上空日全食太平洋上空日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