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台灣

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 揭開四“謎底”【2】

2012年11月22日10:49    來源:福建東南新聞網        字號:

解謎3 人選:為何召集人是蘇貞昌而非謝長廷?

關於誰當 “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島內原來呼聲最高的是到大陸進行過 “開展之旅”的謝長廷。

可昨天的謎底揭開了,不但將“主委”改為“召集人”,而且,“召集人”由黨主席蘇貞昌親自擔任。為何?這裡有玄機!

按照民進黨的公開說法,即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昨天在記者會上的說法,之所以不讓謝長廷來主掌,是因為謝在兩岸政策上 “早有定見”,即“憲法一中”、“憲法共識”,“當召集的人自己已有明確定見與主張,要整合大家的意見,其他委員恐認為難以整合”。而黨主席蘇貞昌是希望委員會發揮整合各種意見的功能,為此 “要自己‘潦下去’,擔待這個責任”。而且還說,對於蘇貞昌這個決定,謝長廷也表示支持。董立文也說,“事實証明,謝長廷的兩岸主張在黨內有不同看法,若讓他來當主委,無法讓這個委員會達到預期的功能。”

但周志杰說,這根本是 “蘇謝權斗”的結果。謝長廷在兩岸關系上的論述,為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勾勒出一條中間而理性的活路,蘇對此有所忌憚,他不能讓謝長廷來主導民進黨的兩岸路線。如果選擇謝,就相當於蘇貞昌以黨主席的身份在為謝的兩岸論述 “背書”,這於蘇貞昌是不可能的。吳育升也贊同這種看法,認為“蘇貞昌大權一把抓,是不願意分權給謝長廷等其他黨內大佬的”。

解謎4 架構:為何不設“主委”,隻設7-9個委員?

“中國事務委員會”功能為何?該有怎樣的架構?

之前,民進黨發言人王閔生就曾表示,“中國事務委員會”未來將成為民進黨的決策平台,而“中國事務部”管的只是材料的收集與分析,是個幕僚機構。也就是說,按原來設想,“中國事務委員會”應該是面向外部的兩岸政策的決策平台,是廣納黨內各方精英、各路意見領袖的機構。

可是,如今確定的架構是,“中國事務委員會”只是個“對內”的、凝聚黨內共識的平台。正因為如此,所以不需要“拍板者”(“主委”),隻需要“召集人”,不提供“辯論”的機會與功能,隻設7—9個委員“凝聚共識”。

為何如此?周志杰認為,不設“主委”隻設“召集人”,這是蘇貞昌的一種“務實”精明的算計。“主委”是主事者,擔負著這個機構的成敗,而“召集人”是一種程序上的組織者,不是“拍板者”,“說明蘇貞昌想享受權利而又不想盡義務,想要好處又不想承擔大的風險”。

至於未來這些委員是誰?庄瑞雄說,猜測可能會納入各個派系。董立文表示,“中國事務委員會”沒有前例可循,一開始7到9個委員是很合理的,但這並不說明以后就不可能擴大人數和規模。(吳生林 林連金 林靜嫻)

來源:福建東南新聞網-海峽導報

(責任編輯:趙鳴飛)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在美國的熊貓寶寶在美國的熊貓寶寶
  • 韓國虐童案件攀升韓國虐童案件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