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要聞

中國MBA:如何走出名利場?【2】

2012年11月24日08:42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如果你愛他,就讓他去讀MBA,因為那是精英的通行証﹔如果你恨他,就讓他去讀MBA,因為那是婚姻的墓志銘。

  浮華競逐名利場愈演愈烈

  與剛性需求相對應的是一批嚴謹的學者、企業嚴肅地探索著行之有效的中國特色MBA培養模式。正如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錢小軍在接受筆者採訪時所說,雖然在關注硬知識的同時重視溝通、領導能力等軟技能是當今國內MBA的培養趨勢,但這絕不意味著一流商學院應淪落為名利場。為了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增強其實踐應用能力,經管人在改進招生方式、培養方案上做出的努力不應被忽視。不過,她同時指出,處於MBA市場“長尾”部分的院校、機構確實有不少走上了高學費、濫招生、低質量的惡性循環之路。

  MBA市場不理性表現之一為學費堪比房價,富者全當另類投資,窮人隻能望而卻步。在學費這座大山的區隔下,馬太效應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富者懷揣通行証在精英俱樂部裡互濟共榮,窮人被擋在利益圈外分不得半杯羹。以MBA的變體EMBA為例,從誕生之日起,它就帶有中國成功人士俱樂部的意味。近年來,面對愈發沉重的招生壓力,一線商學院EMBA的學費反而逆勢上揚,2008年金融危機后漲勢尤甚。以2012年學費為基准,長江商學院、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等5家商學院入選“中國最貴EMBA項目”,學費均超過50萬元。榜首長江商學院2012年春季學費高達65.8萬元,是10年前學費的2.63倍。

  MBA市場不理性表現之二為變形眼花繚亂,門檻一降再降。隻要願意掏錢,即便不參加MBA全國聯考或GMAT考試,“曲線救國”一樣能將正經八百的MBA學位收入囊中。種種“聯辦MBA”、“MBA研修班”、“迷你MBA”、“工商管理特訓班”等為本就不夠完善的MBA招生體制提供了潛規則得以橫行的彈性空間。此外,濫招生加劇了中國MBA學員低齡化、零經驗的傾向,學員管理經驗的缺乏直接導致MBA教育步傳統應試教育后塵,學員的個人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正在大打折扣。據統計,我國MBA畢業生中自主創業者僅佔總數的7%,這一比例與國外相去甚遠。

  MBA市場不理性表現之三為缺師少案例,質量難保障。優秀師資在管理教育發展過程中一直是稀缺資源,更是院校之間競爭力最清晰的分界線。即便一線商學院也經常遭遇師資瓶頸。對此,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副院長張維炯無奈地表示:“我們的最大限制因素是教授資源,好的教授是全世界都在爭搶的資源。”據了解,目前國內從事MBA教育的教師約為2000人,與招生規模相比在數量上已經形成缺口,而這其中擁有商業實戰經驗的教師更是少之又少。此外,就像河南財經學院MBA教育中心主任劉汴生所指出的,哈佛的案例不可能發生在中國,芝加哥的理論也很可能“水土不服”,缺乏本土化的案例成為MBA教學的另一大瓶頸。

  回歸本真價值任重道遠

  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曾經說過,“讀EMBA,一是學知識,二是交朋友”。而對於身陷MBA名利場中的浮華競逐者來說,前者已然被淡化到無所謂的程度,后者才是“識時務者”的主要目的。央視知名主持人張泉靈曾爆料,有人邀其參加某知名大學的EMBA班,並“許諾不用經常上課,不用認真考試,就能拿學歷。隨后舉出一堆如雷貫耳的名字,說都在那兒上過。”

  得不到真才實學、學費全線飄紅的MBA,市場熱度有增無減,其背后正是商學院蛻變過程中學院、大亨、美女各取所需而達成的三贏局面。學院獲得巨額收益,富豪收獲關系網和女人緣,女星釣到金龜婿,后二者利用其雄厚的資產及廣泛的影響力助力商學院學費不斷走高、生源源源不斷。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甚至身體資本就這樣在圍城中得以維系、流轉,從而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圈,而肥水似乎總在那個圈內打轉迂回。難怪有人評論“王石婚變”雖然只是個人情感的選擇,但折射的卻是MBA圈內浮華競逐的百態人生。該事件又一次激發了大力規范中國MBA教育的呼聲。然而真正使中國MBA走出名利場,回歸培養高素質的現代職業經理人的本真,最終還是要靠整個社會對求真、務實、公平等價值的堅守。

分享到:

(責編:趙鳴飛)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