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要聞

農村學校撤並何去何從?

2012年11月24日10:5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21世紀農村教育高峰論壇上公布的一系列數據,著實讓人沉重:《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顯示,2000年到2010年,在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一小時,就要消失4所農村學校。對十省農村中小學的抽樣調查顯示,農村小學生學校離家的平均距離為5.4公裡,農村初中生離家的平均距離為17.47公裡。(《燕趙都市報》11月19日)

近些年,伴隨著學齡人口的減少,學校適當調整是一個自然過程,但這個過程在其他力量的推動下,撤並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超出想象。十年裡,全國小學學生減少了37%,學校減少了52%。可以說,許多地方學校撤並的規模幅度,遠遠大於學生減少的幅度。

學校大規模撤並的原因,到底是學齡人口減少、人口流動加快、提高教育質量等因素造成的,還是諸多非教育因素——比如地方財政困境、行政化的推動、城鎮化驅動和效率優先——驅動的結果?這就需要對教育政策演變進行分析。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內蒙古、寧夏、山西、遼寧等省份就開展了局部的中小學布局調整。1995年,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1998年教育部明確提出“合理調整中小學校布局”。

1999年6月,國家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出“農村學校從現實和長遠出發,更應優化結構,調整布局,適度集中辦學,加速改革發展”。雖然相關政策中,有“要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在交通不便的地區,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學點”、“對農村學校適當合並”等要求,但一些地方政府在落實中,“選擇性施政”,片面追求教育效益,盲目撤並學校,以達到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

2008年之后,許多地方撤點並校的動機逐漸復雜化。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調查顯示,有些地方明確通過撤並學校帶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通過“學校進城”迫使學生進城﹔有的地方還總結出“小帶大、大帶小”、“以校擴城”的經驗,大建“教育園區”和“教育城”,將教育當成拉動城市化的工具和手段。

在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利益群體——農民恰恰缺位,他們沒有參與決策的機會。學校撤並帶來的問題,如今逐一顯現:農村孩子上學路途遠,農村家庭教育負擔加重,低齡寄宿大幅增加,生活設施缺少,學生營養狀況堪憂。

與此同時,輟學率開始回升。河北省教育廳巡視員、中國教育學會農村教育分會理事長韓清林經過統計數據分析,發現近四年來,全國小學的輟學率從5.99?上升至8.8?。

撤點並校的負面效應,得到國務院的高度重視,2012年9月,發布了《關於規范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明確堅決制止盲目撤並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暫停學校撤並。

長期以來,學校是農村精神文化的中心,教師是鄉村社會的知識分子,對於鄉土文化的傳承、文明的進步起著非常大的作用。學校教育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意志、國家的意識形態、國家的符號和價值在村庄最好的滲入和載體。曾有學者把學校形容為村落中的國家。

在農村教育高峰論壇上,台灣台東大學教育系講師、曾任台東縣教育處長的汪履維介紹,目前台灣2700所小學中,約600所是學生在100人以下的小規模學校。在台東縣三分之二以上的學校,學生不到100個人,50%的小學不足50人。但是不能撤,因為這樣做會造成很多問題。

在我們建設的美麗鄉村中,學校應該是必不可少的一景。如今,農村學校的消失、兒童的離開,已經造成了鄉土文化的斷裂、鄉村文明的弱化。

韓清林,這位河北省教育廳前副廳長,曾在2010年參與《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年)》小學義務教育、學前教育階段的起草工作。如今他自我檢討:“只是提出了進行學校標准化建設,而沒有提學校規模化和教學點的保留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是有責任的。”

教育無論從形式還是到效果都是一個長期過程,農村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通過充分的論証和科學的數據支撐,撤並鄉村學校,應該充分考慮農民的利益主張。如何建立必要的民主程序,通過廣泛的公眾參與,推進教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仍然是我國教育改革有待解決的重大命題。

分享到:

(責編:趙鳴飛)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