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要聞

俄媒:愛好和平抑或天生善戰 中國人果真不願打仗嗎?

2013年01月29日09:53    來源:俄羅斯之聲        字號:
摘要:迄今為止,仍有很多關於中國國際形象或在本國人心目中形象的固有觀念有待事實檢驗。比如有人認為,中國不會也不想打仗﹔中國向來不願也不會擴張﹔中國文化具有外交上的消極與和平主義的特征。這些固有觀念是在中國歷史上始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半殖民地時期逐漸形成的,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裡·卡什這樣認為。

海外網1月29日電 俄羅斯之聲29日發表專欄文章,文章指出迄今為止,仍有很多關於中國國際形象或在本國人心目中形象的固有觀念有待事實檢驗。比如有人認為,中國不會也不想打仗﹔中國向來不願也不會擴張﹔中國文化具有外交上的消極與和平主義的特征。這些固有觀念是在中國歷史上始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半殖民地時期逐漸形成的,俄羅斯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專家瓦西裡·卡什這樣認為。

在政治學文獻中經常援引孔子的某些語錄。其中指出中國人似乎更願妥協、遠離沖突。這些結論未必能經受得住實踐的考驗,瓦西裡·卡什認為。如果說中國文化基於儒家思想,那麼歐洲文化的根基就是基督教。而在宣傳和平、博愛和對敵人的寬容方面,與其他任何一個宗教相比基督教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這絲毫沒有影響歐洲過去成為地球上最軍事化的地區,沒有阻止歐洲國家佔領和欺壓其他國家和人民。顯然,不能把文化和宗教因素對外交和軍事的影響絕對化。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的領土擴張並非受到文化、思想或者宗教因素的制約,而是受到自然條件和軍事技術因素的限制。中國還在漢代就已經達到自己的天然邊界,繼續向外擴張已經很難實現。草原、沙漠、山地和茂密的森林是工業化前的農耕帝國難以克服的天然屏障。 即使這些屏障被成功克服,也無法堅守難以進入、供給和管理的佔領區。

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擴張”的中國在自己的帝國時代經常試圖克服天然屏障。然而對朝鮮、印度支那、中亞進行的一次又一次艱難而耗費巨大的武力征服不是以失敗告終,就是很快失去對佔領區的控制。

中國成功克服領土擴張道路上的天然屏障是在17世紀滿清上台之后。當時許多習慣了在惡劣自然條件下作戰的滿清騎兵遠征作戰。雖然清朝政府往往會讓人聯想起停止、衰落和失敗,但在自己的早期它成功讓中國進入了大約100年的空前繁榮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版圖擴張最快的時期。

遺憾的是,中國的實力漸趨衰弱。地理環境確保的地區大國的角色最終導致軍事領域落伍。中國沒有發生15-17世紀發生在歐洲的軍事領域裡的革命:既沒有普及射擊武器,也沒有改變戰術、軍隊配套和管理體制。早在18世紀中國在軍事上就明顯落后於西方列強和日本——這未必與什麼文化傳統或者民族歷史特性有關。

中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的戰爭中的較少成功以及有關中國士兵素質低下的固有觀念,無一不是政治、經濟和組織上的因素的作用結果。如果想對中國士兵的個人道德心理素質作一評價,那麼我們在俄羅斯就可舉出例子。俄國內戰期間有數千名中國人在紅軍中作戰。在現代而有效的軍事組織中,他們表現出了極高的個人素質。

著名紅軍一級集團軍級司令約納·亞基爾寫道:“中國寧死不屈,無所畏懼。親兄弟死在戰場,他連眼睛都不眨:走到跟前,給他合上眼睛,繼續戰斗。又在他身旁坐下,帶著制帽——沉著穩定,一槍一槍地還擊……中國人將戰斗到最后一人。”亞基爾的描述要比任何一位文化學者或者歷史學者更接近真實:后者對中國人的了解隻局限於書本,而亞基爾的軍事生涯正是從指揮中國士兵開始的。

中國對戰爭和擴張的態度既涉及到全球政治問題,也影響到中國國內政策。中國成為經濟大國之后,它也將不可避免地很快成為世界上一支主要軍事力量。隨處可聽到中國威脅論。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呼吁動用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更強硬的手段維護本國利益的聲音越來越強烈。民眾經常批評自己政府軟弱無能、優柔寡斷。

正如在其他國家一樣,中國政策是各種政治、經濟因素以及中國高層對其評估的綜合產物。在這些眾多復雜因素的作用下,政策隨時可能發生改變——任何版本都不能排除,戰略分析與技術分析中心主任瓦西裡·卡什強調。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分享到:

(責編:馮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