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要聞

機構撤並后的部長們:1/3仍以一把手身份履新

2013年03月18日11:33    來源: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字號:

  海外網3月18日電 據《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山旭  北京報道

    機構撤並后的部長們

  在1998年並入國家經貿委的多個部委中,沒有一位部長“高配”,以正部級身份擔任副部級國家局局長

  2013年全國兩會,新一輪機構改革水落石出,鐵道部被撤銷。3月10日上午,盛光祖在人民大會堂對本刊記者說,作為最后一任鐵道部部長自己沒有遺憾。在被問及下一步去向時,這位64歲的正部級干部表示,聽從國家需要和組織安排。

  自1982年啟動改革開放后第一輪機構改革至今,中央政府已經歷7次大規模機構改革。

  據《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統計,僅從1993年3月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至2008年3月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已有31個部委被撤銷。

  這些改革涉及31位部長,以及超過100位具有正、副部級別的高級領導干部。

  一些部委撤銷后,以其為基礎組建了新的正部級單位,而大多數情況下,涉及機構改革的部門都面臨著降格、被合並乃至拆分、改制的情況。

  部長們在改革中扮演著特殊角色:一方面是“被改革者”,同時也是改革的執行者。當告別的時刻來臨,個中滋味隻有自己能夠體會。

  面對改革,總要有人付出代價。中編辦副主任王峰在談及此次機構改革時說,改革本身就是一種利益調整,所謂“被改革者”終究是為大局作出犧牲。

  在自己供職的部委被撤銷后,部長們如何告別,后來又會怎樣?

  消失的部委

  改革開放之初,國務院機構改革的第一要務曾是精簡人員。

  在1982年的改革中,98個國務院部、委、直屬機構和辦事機構裁減、合並為52個,各部門機構工作人員從4.9萬多人減少為3.2萬人。從這時起,實際存在的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被廢止,實行干部離退休制度。

  6年后,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始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其中撤銷或整合12個部委,國務院各部門也在原有5萬余人的基礎上,減少了1萬余人。

  這次改革確定了日后機構改革的諸多原則:除了以全國人大換屆為時間節點,還包括開始實行“三定”制度、相對固定的副職人數等等。

  按照原人事部副部長程連昌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的說法,到這時初步解決了“文革”帶來的機構、人員臃腫的不正常狀態。

  於是,在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機構改革方案中,就以轉變職能、堅持政企分開為第一目標,第二是理順關系,第三是精簡機構編制。

  對改革目標的重新定位和排序,也標志著機構改革進入第二階段,並一直延續至今。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秘書局、中編辦綜合司所編的《中央政府組織機構》系列叢書等文件資料,自1993年到2008年的4次機構改革中,共有31個正部級的國務院組成部門被標記為“不再保留”或“撤銷”。

  其中,1993年7個、1998年15個、2003年2個、2008年7個。在這些消失的部委中,又分為多種情況。

  首先是為數眾多的行業管理部門因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而被撤並。比如在1993年改革中,創建於1949年的輕工業部和紡織工業部撤銷,成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輕工業總會和中國紡織總會。

  此外,航空航天部等改制成為大型國企。

  第二種是正部級單位降格,成為國務院直屬或部委管理的國家局。如1998年的改革中,煤炭、冶金、機械等9個工業部先改成國家經貿委管理的國家局,后在2000年底全部撤銷。

  林業部則在1998年改為國家林業局。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這類國家局一般為副部級。

  第三種是多個部委整合。比較典型的是人事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2008年合並組建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

  第四種則是原部委基礎不變,吸納其他機構進行重組。如2003年將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改組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時將國務院體改辦的職能並入國家發改委。

  據粗略統計,31個部委中隻有約五分之一屬於第四種情況,並不涉及復雜的人事調整和安置。而對於另外三種情況而言,告別必然到來。

 

分享到:

(責編:馮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