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要聞

【海外版】清明節:東方的再生vs西方的復活(圖)【2】

2013年04月04日08:5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摘要:清明節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很受尊崇,因為這是一個溝通祖先、團結族人的重要節日。這種情緒屬於人類共有,西方有復活節與之相對應,但是后者的表現與內涵與清明節都有差別。

新加坡華人掃墓

歐洲的四旬齋、亞馬孫河流域的塞倫圖族在旱季結束前的3周齋戒,都是與中國寒食相類似的習俗。法國人類學家克勞德·列維-斯特勞斯認為,冷食習俗無疑是冬春之際食物匱乏的反映。

古代寒食節主要吃什麼呢?晉陸?《鄴中記》說:“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宋代吃楊桐飯,佛教認為這種飯是目連奉母之食,添加了神聖氣息。

唐宋以后,清明節逐漸代替了寒食節,成為全國性節日,核心是祭祖掃墓和郊野踏青,肅穆與活潑並舉。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四月,唐玄宗下詔允許官員在寒食節掃墓。元明之后,掃墓之風遍及全國,清明節因此得鬼節之名。

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祭拜祖先?俄國學者索科洛夫的解釋頗有道理:自然界在春天的復蘇使人們認為死去的親人也會再次復活,並在當地事務上提供幫助。

清明節國際化要運用國際化的傳播手段

西方人認為,復活節應該開心。東方人認為,清明節要對祖先保持足夠的尊敬和矜持,但郊游時的開心放懷往往阻礙不住。

唐高宗看不慣人們上墳還挺開心的現象,有一年就下詔說:“或寒食上墓,復為歡樂,坐對鬆?,曾無戚容,既玷風猷,並宜禁斷。”

民俗是政治所難禁斷的。面對大好春光,人們掃墓之后,“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明代劉侗《帝京景物略》)談談戀愛也好,隨便走走也好,反正這個季節適合戶外活動,並不代表對祖先的不尊重。

吳自牧《夢梁錄》描繪了宋時杭州清明野游的盛景:“宴於郊者,則就名園方圃、奇花異卉之處﹔宴於湖者,則彩舟畫舫,款款撐駕,隨處行樂。此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墓前哭過,園內笑過,在全世界數百個節日中,幾乎沒有一個民族在這樣一個季節既緬懷歷史、感恩先祖,又開心郊游、共賞春光。這比端午等節日更有獨特性,尤其值得中國人驕傲。但清明節遠未實現國際化。

美國佔有大量節事文化資源,每個國家級節日都非常國際化,紐約時報廣場的節事活動全世界都在關注,新年點燈儀式吸引各國成百上千個旅游團隊,水晶球、倒計時成為國際文化符號。

而西方一些小地方的節事同樣設計感很強,如舉辦奔牛節的南歐小鎮,奔牛街隻有800米長,但通過全球化的信息傳播,每年都有百萬游客慕名而來。“清明節事要變得國際化,不能只是把自家家譜拿出來拜一拜,或僅限於吃一吃青團、做幾個潤餅,而應該運用國際化傳播手段,把我們這種追根溯源、問祖尋宗的形式和精神傳揚至世界。”有專家表示。

異域“清明”(鏈接)

韓國

韓國的清明節是公歷4月4日或5日,同中國一樣。這一天,為先人修墓對韓國人來說是一件大事。人們也會去掃墓,掃墓時供奉的食品和排列順序有嚴格的規定:棗栗柿梨(從左往右擺)、紅東白西(紅色的食品放東邊,白色的食品放西邊)、生東熟西(生的在東邊,熟的在西邊)、左脯右醢(脯放左邊,醢放右邊)、魚東肉西(魚擺東邊,肉擺西邊)、頭東尾西(魚頭朝東,魚尾朝西)、左干右濕(干的在左邊,有湯的在右邊)、碟東盞西(用盤裝的在東邊,用碗裝的在西邊)、左羹右飯(羹放左邊,飯放右邊)、男左女右(拜祭時,男的在左邊,女的在右邊)。

這一天還是韓國的植樹節、寒食日。

波蘭

波蘭每年春天都要舉行“亡人節”,即悼念已經逝世的人。節日這一天,人們都去掃墓,為陵墓祭奠,並點上燭燈。有些人全家都到來,特別要帶上孩子,年長者點燃燭燈,讓孩子敬獻,表示紀念故人,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

墨西哥

每年11月2日為墨西哥的“掃墓節”,家家為死去的人掃墓。去時,准備特別的“亡人面包”、骷髏形糖塊和已故親人愛吃的食物及煙酒,作為祭祀供品。舉行儀式后,全家人在墓前鋪上布,席地而坐,點上蠟燭,邊吃喝,邊歌舞,作為守靈,通宵達旦。但各地區掃墓的時間不同,有的地區在白天,有的在晚上。

新加坡

新加坡華人至今仍按照傳統儀式掃墓,多半為閩南儀式。每逢清明時節,新加坡華人多會舉家出行,親戚朋友相邀同往,坐滿一兩輛小貨車浩浩蕩蕩去掃墓。人們大多先祭祀土地神,然后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壓上墓紙,再將紙錢焚化,磕頭行禮,最后當場將酒食、肉、果吃完回家。一般會准備五牲祭拜祖先,當中少不了蛤、螃蟹、雞、鴨等。祭拜完畢便當場剝蛤吃,然后把蛤殼丟在墳前,表示子孫已來掃過墓。

回中國尋宗認祖、祭拜先人,則是近一二十年新加坡華人興起的潮流。在清明節前,祖籍海南的新加坡華人見面時往往會用家鄉話互相詢問:“回屋(家鄉)做清明不?”

馬來西亞

清明是馬來西亞華人最為關注的節日之一,僅次於農歷新年,很多在外打工的游子都會回鄉按照傳統上山掃墓。清明節在馬來西亞並不是公共假日,所以當地華人都會提早一兩個星期選擇周末上山掃墓,清明正日前的周末人潮最為擁擠。

當地華人通常會出動全家人,兩三輛車載著祭品到當地華人義山、公塚或骨灰塔去。他們會先祭拜大伯公(福德正神)、后土。之后把墳墓上的雜草除去和打掃干淨,再為褪色的墓碑文字上色,然后會奉上三牲、水果、糕點和茶酒,燒香燭,再依照輩分依序上香跪拜。最后在墓碑上壓上墓紙,之后焚燒紙扎品。(正 名)

分享到:

(責編:夏麗娟)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