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海外版發布

【海外版】德國的歐洲or歐洲的德國

2013年04月09日08:2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摘要:塞浦路斯危機解決方案最終敲定,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塞國人民對救助主力德國的不滿,與此同時,歐債危機中曾被救助的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等國對德國的憤怒遙相呼應。

  德國中槍 很受傷

  塞浦路斯危機解決方案最終敲定,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塞國人民對救助主力德國的不滿,與此同時,歐債危機中曾被救助的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希臘等國對德國的憤怒遙相呼應。

  從最初的希臘,到如今的塞浦路斯,德國似乎一直扮演著出力不討好的角色。塞浦路斯爆發危機后,該國示威者狠批德國,塞浦路斯的報紙將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稱作“德國佬”,還指責德國財長沃爾夫岡·朔伊布勒說話的樣子像個“法西斯分子”。

  路透社報道稱,受穩固的財政、強勁的增長及低失業率支撐,德國將自身視為歐洲唯一成年人,並認為有責任管教任性的子女,以保持家庭和睦團結。倫敦智庫歐洲改革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稱,“德國政策制定者正在適應其新發現的地位,他們接近於享受這一位置。他們例行公事地告訴歐元區其他國家如何管理經濟,指出德國是整個貨幣聯盟的模范。”

  另一方面,德國對於自己總是“花錢買罵”也大為不爽,有媒體指出,德國國民認為,德國一次次拿出納稅人的錢,去救助其他因揮霍浪費而無力還債的國家,但后者卻認為是“理所當然”,對於德國提出的嚴守財政紀律和加強財政緊縮的主張,只是敷衍塞責。德國《圖片報》的報道配以大標題《老是德國人的錯》,也概括了德國人心中的不平:德國為別人付的錢最多,卻總遭別人辱罵。

  左右為難 很迷茫

  英國《金融時報》刊發題為《“德國主導歐洲”的危險》的文章指出,德國影響力不斷增長,以及由此引發的怨恨不斷加深,現在成了歐洲政治的主題。這是對歷史的嘲諷,因為發端於上世紀50年代的歐洲一體化進程,主要目的就是永遠終結那種認為德國太過強大、無法與四鄰和諧共處的觀念。

  在巴黎和布魯塞爾有句口頭禪是,人們需要的是“歐洲的德國,而不是德國的歐洲”。但是該文同時指出,這種恐德症對德國並不公平。表面上的吵吵嚷嚷背后,德國納稅人將向又一項歐元區紓困方案提供比例最高的資金。德國向鄰國發放了幾千億歐元貸款,換來的結果卻是被指責為新納粹主義,這看起來確實有點殘酷。

  回首兩年前,波蘭外長西科爾斯基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曾經表示:“與其說我擔心德國的強權,不如說我開始擔心德國的不作為。”當時熱議的一個議題是,德國是否應該拿出更多領導力,甚至在歐洲充當“良性霸權”。

  然而現在,時過境遷。有媒體稱在歐債危機中,德國處在一種兩難境地之中:一方面,德國若不願救助重債國家,會遭到不願承擔責任的指責﹔另一方面,德國若是稍許展示自己的“肌肉”,為歐債危機的應對定調,即會被認為德國企圖主宰歐洲。

  唇齒相依 難分離

  另外一種論調認為,歐洲離不開德國,歐洲各國應該借鑒德國的模式重振自己的經濟。在中國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上就有專家指出,雖然其他歐元區國家都在批評德國,但實際上德國的結構更有效率,而且更有競爭性。還有媒體認為,德國經濟在歐洲獨佔鰲頭,這與其財經制度、經濟模式、國民性格等均有關系。借危機將德國模式推及歐盟其他成員國,對德國乃至這些產業空心、舉債度日的國家都未必是壞事。

  至於德國人,有專家指出,他們“不僅更應該考慮到歐盟其他成員國的心理感受,還應該調整自己的行事風格”,德國不能單獨領導,而是應與法國合作,雖然伴隨著法國經濟的衰弱,法德軸心的重心已經倒向德國這一邊,但是“政治和軍事強而經濟弱”的法國與“經濟強而政治和軍事弱”的德國之間的“不對稱的對稱”格局並未被打破。德國前聯邦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說,“全世界都在等待歐洲終於能用一個聲音說話。其中,包括德國人與法國人以及其他鄰國合作的堅定意志。”德國對於歐洲而言或許太大,但對於世界而言又卻太小。德國若想要在世界上保持現有的地位乃至發揮更大的影響力,離不開一個強大的歐洲。(張國成)

分享到:

(責編:夏麗娟)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