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海外版發布

財政貨幣大規模刺激 容易重回粗放式老路

【海外版】經濟調理期不宜大吃“補藥”(熱點聚焦)【2】

2013年07月17日08:52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增長7.6%,經濟增速再度放緩。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認為,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主要指標仍處於年度預期的合理區間,但經濟環境仍然錯綜復雜。

  擴大投資要用在刀刃上

  從投資、消費、出口這“三駕馬車”對GDP的貢獻來看,今年上半年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是45.2%,拉動GDP上漲3.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貢獻率是53.9%,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0.9%,拉動GDP上漲0.1個百分點。

  “現在很多觀點認為中國經濟的結構問題之一就是投資過多而消費過少,這種觀點完全混淆了因果關系。”蔡洪濱強調,需要正確看待消費、投資、經濟增長三者之間的關系。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結果,不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手段。消費增長最終依靠的是經濟增長之后人均收入的提高,而人均收入取決於勞動生產率,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式無非就是投資和技術進步。短期內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想法既不科學也不現實,一味強調消費貶低投資,結果隻會阻礙中國經濟增長。

  “中國經濟長期以來靠投資拉動,但是投資率(投資佔GDP比重)高達50%,顯然難以為繼。”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融學系教授劉俏認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就是把經濟增長的重心由投資轉向消費和服務業,由國有資本轉向私營資本,由粗放型增長轉向效率驅動。經濟增長率取決於投資規模和投資效率,這就意味著我們要降低投資率,增加投資資本收益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既要調結構更要穩增長

  “穩增長是當前經濟的主要矛盾,應當成為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蔡洪濱認為長期來看調整經濟結構是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必然選擇,而在短期,如果經濟嚴重下滑,其所造成的損失可能遠超調整發展結構帶來的收益。因此,一定要注意調結構帶來的經濟下行風險,將穩增長和調結構結合起來,確定經濟下行的底線。

  對於未來的宏觀政策走向,蔡洪濱認為,現階段不可以採取大規模的財政、貨幣刺激政策,以避免經濟回到粗放式增長的老路。可以考慮對中小企業採取必要的減稅措施,一方面通過減稅刺激經濟增長,另一方面通過有針對性結構減稅,也是促進中國經濟轉型的手段。此外,還應該大力放開行業進入限制,鼓勵民間投資﹔明確長期改革的決心,穩定市場﹔鼓勵開放國內利率市場化,充分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本報記者 周小苑)

分享到:

(責編:夏麗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