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海外網>>海外版發布

2014馮小剛攜趙本山執棒春晚

【海外版】盛宴能否調眾口?(圖)

2013年07月22日09:28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摘要:馮小剛擔任2014年春晚總導演,並“集結”趙本山、馮驥才、劉恆、趙寶剛、張國立等人組成豪華團隊,無疑是春晚歷史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近期頗為引人注目的一條娛樂新聞。馮小剛受命之后在闡述春晚“八字方針”時,強調了“好玩”二字。

  春晚的全稱,是“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早期簡稱“春節聯歡會”。正因有了“聯歡”二字,春晚從創始之初,便形成了“大綜藝”的格局,且一直保持不變。其宗旨及特點是,薈萃各類藝術品種,雲集各路名家新秀,調動一切技術手段,為觀眾奉獻一場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視聽盛宴。

  馮小剛擔任2014年春晚總導演,並“集結”趙本山、馮驥才、劉恆、趙寶剛、張國立等人組成豪華團隊,無疑是春晚歷史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近期頗為引人注目的一條娛樂新聞。馮小剛受命之后在闡述春晚“八字方針”時,強調了“好玩”二字。也就是說,他將像拍賀歲片那樣,通過春晚舞台,帶領全國人民在除夕之夜盡情歡樂一把。

  從早年形成的“大綜藝”格局,到近年哈文倡導的“簡約”理念,再到這一次馮小剛力主打造的“歡樂”特色,春晚實現了風格變化“三部曲”。尤其是馮小剛操刀“第三部曲”,將人們對春晚的關注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春晚的 “大綜藝”協奏

  回顧春晚歷史,已走過31個年頭,可以說陪伴了幾代人成長。央視當初創辦春晚,肯定是有初衷的,但結果卻大大出乎意料——誰都沒有想到,它會演變成后來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每年除夕之夜,人們在敷衍著吃餃子、放鞭炮、嗑瓜子等傳統習俗之余,最大的興致便在收看春晚上。甚至有人將春晚當成了一種新民俗,而且這種“新民俗”的影響,還波及到了海外華人中間。

  在早期,新的節目類型幾乎每年春晚都能見到。比較突出的是1987年這一屆,一下子新增了抻面表演、中學生服裝表演、運動員體育表演(李寧等《鞍馬開花》)、小串場(笑林、李亞津《音樂欣賞》)、動物小品(《家庭宴會》)、戲曲小品(游本昌等《孫二娘開店》)、相聲小品(王剛、趙連甲《拔牙》)等多種形式及節目。最為經典的,當數1989年春晚李揚策劃的《電影打岔》,該節目採用蒙太奇手法,將多部國內外影片中的經典鏡頭相互穿插,通過不同電影人物的“隔空對話”,營造出喜劇效果,增添了不少笑料。還有后來的動物小品《學演“超生游擊隊”》,也給觀眾留下了很深印象。

  歌曲、舞蹈、戲曲、相聲、雜技、魔術等,是必不可少的節目類型,隻不過為了推陳出新,經常會進行“改裝”、“反串”、“混搭”而已。比如把眾多歌手安排在一起進行歌曲聯唱,把眾多戲曲品種融入一個節目,讓雜技魔術增添幽默色彩等,便是很常用的方式。而其它一些邊緣化節目類型的運用,諸如猜謎、游戲、手影、雜耍、氣功表演、器樂演奏等,則為歷屆春晚發揮了錦上添花的作用。

  說到節目類型出新,不能不提及小品。1984年春晚上,陳佩斯、朱時茂以電影演員身份參與演出,圍繞拍電影的素材表演了小品《吃面條》,一下子引起轟動,也使得小品這一新興藝術品種成為后來歷屆春晚必不可少的節目。如今,小品節目質量如何,已經成了一屆春晚成功與否的關鍵。更有一段時期,趙本山的表現又成為小品節目成敗的“標杆”。或許正因此,馮小剛此番受任執導春晚,著重邀請了趙本山擔任春晚副總導演兼語言類節目總監。

  早期春晚的“大綜藝”格局,符合當時觀眾的欣賞及審美需求。在那生活貧困、文化匱乏的年代,人們平常一方面要忙著干活掙錢,一方面是想欣賞文藝節目而欣賞不到,隻能寄希望於春晚。隻有等到了春晚,人們才能看到想看的節目,見到想見的演員,得到想得到的樂趣。

  作為最資深的春晚導演,黃一鶴在接受採訪時明確指出,“春晚的本質是人心的碰撞和交流,離開這一點,不管你怎麼包裝,不管你請多少明星大腕都沒用。”“春晚應該讓大家感到骨肉團圓,要讓人民感到春晚是他們自己的晚會。為什麼1983年春晚人們都爭先恐后地點播《鄉戀》那首歌呢?因為那首歌傳達了人們的親情。說穿了,春節晚會是人性真情的留戀。”

分享到:

(責編:夏麗娟)

相關新聞 >

美圖精選 >

國內國際台灣華人視頻論壇

評論 >

圖片 >

視頻 >

國際 >

國內 >

娛樂 >

港澳台 >

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