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 新加坡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 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海外版發布>> 正文

那些故事 不會被遺忘

【海外版】散落民間的抗日記憶【2】

2014年03月20日08:28|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四川國立六中參加中國遠征軍同學分別時的留言簿

  抗戰時期的民間繪畫

  社會力量承載記憶

  僅以個體的力量,顯然無法完全承擔民間抗日記憶的保留與傳承重任。許多人開始借助社會的力量,通過建立公益組織或是博物館的形式,既保護那個時代的文物,也幫助那個時代的見証人。

  正如崔永元紀錄片“我的抗戰”首席記者郭曉明寫的那樣,“多少生動的故事,都隨著老人的離去而永遠地消散了。”除了實物紀念抗戰外,許多曾經歷抗戰的老人,如今被人們當作那個歲月的見証,民間的力量在自發地關注著他們。

  曾經的調查記者孫春龍,在深圳成立“龍越慈善基金會”,基金會致力於“老兵關懷計劃”、“老兵回家”、“遺骸回家”和“歷史回家”四方面的工作。在孫春龍的微博裡,詳細地記錄了志願者們領取著微薄的工資,無怨無悔地為完成老兵的心願而做的努力。

  “以前對這些鮮活的個體的歷史記錄很少,但這些士兵各種各樣不同的經歷,使得抗日這個大的歷史更為豐滿。”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孫春龍認為,以往對於歷史的記錄過分集中於高官和將軍身上。多位受訪者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孫春龍將正在進行的老兵口述歷史稱做“搶救性的工作”。他不無擔憂地表示,這些老兵現在年齡都很大了,甚至有不少已離開人世,所以需要盡快記錄。但由於人力、財力有限,孫春龍和他的團隊,目前隻能將主要精力集中於對老兵生活的照顧。他告訴記者,在過去三四年裡,他們已經幫助了兩三千名老兵,靠的全是社會捐助。

  如今,在救助抗戰老兵的愛心名單上,已經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志願者和團隊名單。其中既有孫春龍、孫冕、楊錦麟、崔永元等媒體人,也有一些專業的公益人士。

  民間的記憶是碎片化的,其中不少正在流逝。因為不忍看到這段歷史的痕跡被抹去,南京人吳先斌和四川人樊建川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建博物館,來永久地存放抗日記憶。

  吳先斌以“一無內兵、二無外援”來形容他創辦的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作為一座與抗日戰爭息息相關的城市,南京雖然有大屠殺紀念館,但在他看來,這座城市需要一個視野更開闊的民間博物館,既能捍衛歷史,也可為民間人士搭建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於是從2006年起,他出資建了這個博物館,並一直以個人的財力支撐。

  如今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每年接待1萬多人免費參觀,也承擔了許多交流與討論,正在成為一個日益重要的平台。“國際上都把博物館作為一個思考的地方,我希望能夠為人們保存記憶、深入思考提供一個場所。”吳先斌表示。

(責編:夏麗娟)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遺物, 民間記憶 ,抗戰老兵,抗戰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盤點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組圖)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中國航母近百名女兵亮相:青春在戰位上飛揚

盤點香港10大豪門媳婦(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