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海外版發布>> 正文

【海外版】習得——習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為學篇(圖)

2014年05月13日10:12: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論語·為政》

  原文:同引用

  釋義:隻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惘﹔隻思考、不學習,思考也會陷入困境。

  注重學習和思考之間的關系。學習包括從書本上學,也包括從實踐中學。“思”可以理解為問題意識,隻有帶著問題學,學習才有方向。“言必稱希臘”或者認為中國應該照搬西方制度的觀點,就是典型的“學而不思”﹔同樣,要解決問題,也必須重視學習,通過歸納總結過去好壞兩方面的做法和借鑒他人的經驗,才有可能真正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論語·雍也》

  原文:同引用

  釋義:懂得一種知識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不如能從中得到樂趣的人。宋代朱熹《四書集注》說:“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樂之者,有所得而樂之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孔子看來,學習的最高境界,是能夠將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他自己在齊國學習韶樂,三個月不知肉味,樂在其中。今天我們常常贊賞一些學有所成的人物,如何艱苦地進行創造,其實他們從學習和創造中一定也享受到了巨大的快樂,正是這種快樂,不僅引領著他們的工作,也往往讓他們忽略了物質條件的不足,最終讓他們取得別人難以企及的成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習近平《之江新語·要善於學典型》

  典出:《論語·述而》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釋義:與眾人相處,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

  人最忌自以為是。從知識的角度看,人不可能窮盡世間所有,個人所掌握的,只是浩淼知識海洋中的一小部分。從經驗的角度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由經歷生成的知識必然各有不同。從時間的角度看,人的生命長度有限,每個人都隻能是歷史中一個渺小的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自以為是,目空一切,說到底還是“無知”。所以,聰明人應該時刻保持謙虛的心態,多看到他人的長處,善於從他人得失經歷中得到鏡鑒。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禮記·中庸》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釋義:博學,學習要廣泛涉獵﹔審問,有針對性地提問請教﹔慎思,學會周全地思考﹔明辨,形成清晰的判斷力﹔篤行,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古人談學習的五個方面,不管是學習書本知識也好,學習某種技能也好,都得經過反復訓練才能完成。“有弗學”的意思是要麼不學,學就要學會﹔如果學了還不會,“弗措也”,也就是說絕不放棄。這段話,不是對天才,而是對一般人說的,聰明人一下就學會,你就學一百下,聰明人十次能學會的,你就學一千次。隻要有這種韌勁,開始哪怕遲鈍一點,會變得聰明的﹔開始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強壯有力。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28日)

  典出:《荀子·勸學》

  原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釋義:不登上高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近峽谷,不知道地有多厚。這段話的意思反過來說還有一句常用的諺語:不知天高地厚。

  人類知識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荀子在《勸學》開篇就說,學無止境。他通過形象的比喻,告誡人們學習應該抱有謙虛的態度。隻有真正了解前人豐厚的知識成果,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創造。對此,大科學家牛頓也有一段名言,“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為學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13年3月1日)

  典出:《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進則能益上之譽而損下之憂。不能而居之,誣也﹔無能而厚受之,竊也。學者非必為仕,而仕者必如學。

  釋義:讀書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為官者必須堅持學習以不負平生所學。

  荀子在這段話裡提到了三種人,“君子”、“學者”和“仕者”。古人講“學而優則仕”,學者是很可能轉化為仕者的,但是無論學者還是仕者,要達到君子的境界,並不容易。荀子認為,君子出來做官,應該讓君王的聲譽更好,同時也減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這點,還佔據官位,那就是欺騙﹔沒有做官的能力還享受豐厚的俸祿,無異於盜竊。因此,官員應該提高學習能力,為國家、百姓做實事,真正做到“不負所學”。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2014年5月4日)

  典出: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原文: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釋義:不學習就難以增長才干,不立志就難以學有所成。

  諸葛亮告誡自己孩子的這封信裡,留下了許多名句。縱觀全篇,可見他著重強調“靜”字。隻有內心寧靜,才能養成定力,有了定力,才能明確志向,安心學習,增長才干。在現代社會,物質極大豐富的同時,也在不其然間助長了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這就更需要淡泊名利,涵養心性。以浮躁的心態來為人處世,終將會一事無成。

  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

  ——習近平《之江新語·要善於學典型》

  典出:漢·劉向《說苑·建本》

  原文:子思曰:學所以益才也,礪所以致刃也,吾嘗幽處而深思,不若學之速﹔吾嘗跂而望,不若登高之博見。故順風而呼,聲不加疾而聞者眾﹔登丘而招,臂不加長而見者遠。故魚乘於水,鳥乘於風,草木乘於時。

  釋義:要想增加才干,就要學習﹔要使刀刃鋒利,就得勤加磨礪。

  《說苑》的這個小故事裡,子思講了一個道理:要想增長本領,必須找對方法,方法找對,事半功倍。與其“宅”在家裡空想(解決辦法),不如向人學習來得迅速﹔與其惦起腳來張望,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遠。要解決“本領不夠”的問題,有很多辦法,其中,向典型學習就是一種好辦法,學習典型也是增長本領的“磨刀石”。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6月28日)

  典出:漢·劉向《說苑·政理》

  原文: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釋義:從別人那裡聽來的事情,沒有親眼所見的可靠﹔親眼所見,又不如親自嘗試去做。

  無論為學還是為政,實踐都是非常重要的。隻有在實際的學習和工作中探索,才能發現真問題,也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做官為政更是如此,僅僅坐在辦公室裡聽匯報、看文件,是不可靠的,拍腦袋做決定,更是會貽誤大事的。為政者要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必須深入到基層,親自到社區村庄和群眾交流交心,隻有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才能做出切實可行的決策方案。

  學而不化,非學也

  ——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3年8月19日)

  典出:宋·楊萬裡《庸言》

  原文:同引用

  釋義:學習卻不能夠融會貫通,不是有意義的學習。

  對一般人來說,學習的目的是要致用,特別對領導干部來說,學習是為了提高認識水平,增強治理能力。因此,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融會貫通的過程,學習卻不懂得靈活運用,就容易掉進本本主義的坑裡。中國傳統、別國經驗等等,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借鑒的資源,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根據我們自己的現實國情,加以消化、取舍、揚棄、運用,否則,難免會犯“食古不化”、“師洋不化”的毛病。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習近平在俄羅斯“中國旅游年”開幕式上的致辭(2013年3月22日)

  典出: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原文:“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釋義:多閱讀(以增長才學),多游歷(以增加見識)。

  董其昌談畫,認為隻有多讀書、多游歷,才能胸中有丘壑,作品成氣韻。一是要多讀書,詩聖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二是要多游歷,現代交通發達,旅游業繁榮昌盛,不用像古代徐霞客那樣苦行,但要想如徐霞客那樣在游歷中獲得生命的寬度,卻需要今人付出更多的思考。

  學如弓弩,才如箭鏃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2013年5月4日)

  典出:清·袁枚《續詩品·尚識》

  原文:學如弓弩,才如箭鏃,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釋義:學習就像拉開的弓弩,才能就像箭頭,還要用見識來引導,射出去的箭才能擊中鵠的(達成目標)。

  袁枚在短短16字中,用一個比喻講了學習、才能和見識的關系。學習是基礎,基礎打得越牢,用的時候才能勁道十足,否則就會“學到用時方知少”﹔才能是顯現出來的能力,磨礪出鋒利的箭頭(弓、弩﹔箭、鏃),才能“李廣射虎,中石沒鏃”﹔見識就是射箭人高明的視野和目力,如此方能射中天上飛的鴻鵠。因此,我們在平常的學習,也需要錘煉出厚實的見識,才能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工作目標。

  治學三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習近平在中央黨校2009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2009年5月13日)

  典出: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原文:同引用

  釋義:這是國學大師王國維論治學的三種境界。習近平認為,領導干部讀書學習也應該有這三種境界:首先,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有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其次,要勤奮努力,刻苦鑽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撓,下真功夫、苦功夫、細功夫,即使是“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願﹔再次,要堅持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要在學習和實踐中“眾裡尋他千百度”,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這三種境界啟示我們,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不移的恆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量,講求讀書方法和技巧,在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中提高思想水平、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超越。

  (本版整理、釋義:楊 凱)

(責編:梅亞川)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江澤民胡錦濤等卸任領導人都在哪露面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巾幗不讓須眉 中國殲擊機女飛行員英姿迷人

中國第一批空姐什麼樣(組圖)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