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記憶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滾動

海外網海外網>>海外版發布>> 正文

開放、競爭和參與:

【海外版】實踐邏輯中的中國政治模式(圖)

2014-06-12 08:25:00|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字號:

政治主體 中國傳統政治 政治過程 多黨競爭 現代政黨

  鄭永年

  中國的政治實踐已經指向這樣一個大趨勢,即開放式建黨,建設開放式政黨體系。這個大趨勢既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開放精神,也符合現代政治的開放精神。用開放性來考量中國政治的未來及其走向,會給人們帶來一些深層的政治思考。

  編輯按:

  6月9日,本報“望海樓”專欄刊發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的文章《中國民主模式初步成形》,引起讀者關注。今天我們發表鄭永年教授的長篇文章,就中國政治模式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展開探討,以饗讀者。

  在近年來學界和政策界對中國模式的討論中,大多數都聚焦於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討論,有意或者無意回避對政治模式的討論。本文嘗試探討。

  所謂中國政治模式並不會從天上突然掉下來。它一定已經隱含在中國政治現實的運作過程之中,也就是運作模式。這種運作模式很可能是隱性的,也就是非正式化的﹔也可以是顯性的和制度化了的。探討中國政治模式就是要把隱性的和顯性的行為模式發現出來。這些隱性和顯性的模式構成了中國政治發展的大趨勢。說得更簡單一些,就是我們要找出中國政治發展的客觀規律。

  那麼,中國政治模式的核心是什麼?根據我的觀察,可以用三個相關的概念來概括,即開放、競爭和參與。

  開放最重要,是競爭和參與的前提。在政治領域,開放指的是政治過程的開放,即政治過程向不同社會群體的開放,向不同精英群體開放,向不同的利益開放。在這個前提下,開放又可引發出另外兩種情況,即競爭和參與。競爭就是競爭人才,管理國家社會經濟事務等方方面面的人才。競爭不是西方意義上的單純的選舉,而是選拔基礎之上的選舉,或者meritocracy(賢人政治)之上的democracy(民主)。參與就是社會的不同群體參與政治過程。競爭又是參與的前提條件,沒有競爭,就沒有參與。參與既可以是對人才的選拔或者選舉,也可以是對政治人物的政策制定和落實的參與。

  開放、競爭與參與既是對中國文化環境中傳統政治模式的反思性總結,更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實踐的總結。歷史的經驗表明,中國政治的興衰和政治過程的開放度緊密相關。當政治開放的時候,競爭就會出現,社會就有參與的機會,政治就興旺﹔反之,當政治封閉的時候,競爭就消失,社會就變得和政治毫不相關,政治就會衰落。

  1 中國傳統政治的開放本質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開放是中國文明最主要的特征。和其他基於宗教之上的文明不同,中國文明的主題是世俗主義。宗教文明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排他性(exclusive),而世俗文明的最大特征就是包容性(inclusive)。包容性的代名字就是開放,就是說中國文明向其他文明開放,不排斥其他文明。中國文明在其發展史上已經包容其他很多文明因素,最顯著的當是其成功地吸納了佛教文明。每次外來文明的到來,在最初必然構成挑戰和沖擊,但當成功吸納外來文明的時候,中國文明就會有長足的進步和發展。

  這個開放的文明體現出來的政治模式則是皇權。皇權體制蔓延數千年而不中斷,有其內在的理由,簡單的否定並不能加深我們對中國文明的認識。很顯然,較之西方近代民族國家之前的封建體制,中國皇權體制具有相當的開放性。盡管皇權本身是排他性的,但相權是開放的。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國家的“產權”屬於皇帝,但國家的治權或者管理權屬於社會。皇權隻屬於皇帝本人和皇族。即使這樣,如錢穆先生所指出的,隻有皇帝一個人的位置是可以繼承的,其他都沒有繼承的合法性。這和歐洲國家的政治家族的繼承制度不同。

  同時,中國的相權相當開放,開放給所有社會階層,並且這種開放性是高度制度化的,主要是通過科舉考試制度。盡管從理論上說,皇權無處不在,但在實際的操作上,皇權的空間並不大,是有限度的。不僅皇權本身受制於很多儀式規范的,皇帝也往往是“統而不治”。政府(相權)擁有實際的行政權力。正因為此,傳統中國發展出了日后令歐洲人贊嘆不已的發達的文官制度。

  而治權的開放性就直接導致社會的開放性,最主要的是表現在社會流動和政治流動性方面。用現代社會科學概念來說,傳統中國隻有階層和階級的概念,而沒有出現流行於其他社會的宗族和種姓概念。階級和階層是開放性的,即通過個人的努力來改變自己所屬的階層和階級地位,但宗族和種姓則是恆定不變的,人們無法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自身的所屬。所以,中國傳統儒家強調的是“有教無類”,人人都可以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

  中國世俗文明數千年不中斷和其開放本質有關。但是,傳統文明的開放性也具有局限性。從文化融合來說,有些歷史時期中國文明顯得信心不足,傾向於走向封閉。例如明朝中斷鄭和下西洋進程之后,國家開始封閉。但應當指出的是,這種封閉性並非排他性。封閉性只是防御性和防衛性的體現和手段。修長城、閉關守國是為了防衛,而非文化排他。因此,在皇朝的信心恢復之后,又會回歸開放。

  傳統中國“開放性”的最大的局限甚至敵人也是皇權本身。皇權本身表現出來的是排他性、壟斷性和繼承性。也就是說,皇權本身與開放性格格不入。皇權是整個政治制度的核心,這個核心本身不能開放。因此,皇權的更替隻能通過革命來解決。皇權的這些特點導致其直接的衰落。當其他社會的皇權被邊緣化,僅僅成為政治象征的時候,中國的皇權被現代黨權所取代。

(責編:夏麗娟)

分享到:

分享到唐人街BBS

現代政黨,多黨競爭, 中國傳統政治,政治主體,民主

評論時政國際娛樂文史地方華商

熱圖>

最新熱點>

揭秘!世界各國文藝兵和勞軍拉拉隊

娛樂炫圖>

最新排行 >

史海鉤沉>

精選圖片>

視頻>

論壇熱帖>

猜你喜歡>

全國最美“校花”掃描第二期--青島篇 (高清)

揭秘!被“踢出”豪門的女星 豪門棄婦現狀

評論|時政|台灣|香港|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滾動

新加坡|雲南|吉林|紅色|南粵|魯東|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贛鄱|IP電視|華商|紙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