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海外留学随想

2012年06月08日16:07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风云流淌的巴黎塞纳河 李湖江摄
 
 
壮丽的旧金山太平洋海滩 董佳佳摄
 
近闻蒙特利尔中国留学生林某被歹徒杀害,又闻一名中国留学生在尼亚加拉大瀑布下游被急流冲走失踪,年轻的生命在海外意外终结,五彩缤纷的留学生活遂告中止。令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提醒广大中国留学生身居异国他乡,一定要注意人身财产等安全。绝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都是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留学,但是其社会未必稳定、安全。我曾在罗马火车站里亲见小偷盗窃、曾在米兰大教堂前目睹坑蒙拐骗、曾在巴黎街头遇青年聚众群殴。柏林应该算是一个秩序良好的城市了,杀害林某的歹徒也正是在柏林落网。
 
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当然是最重要的事情,这些持续发生的事件告诉我们必须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出国留学的目的并不单单只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而已,我们都是怀着自己的梦想、怀着亲人的期望,甚至也寄托了振兴祖国的使命。我们该做什么?我们该怎么做?
 
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在留学期间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学位,这是首要的任务。能够出国留学的学生资质一般都不差,大抵可算是佼佼者了,才能够在众多生源中脱颖而出。一般情况下,只要愿意学习,这个目标都是能够实现的。但是要想出类拔萃,有卓越的表现,则需下苦功夫。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留学生活的第一道关口一般是语言障碍,要攻克这个难关非得费几个月的苦功方可。以我本人为例,我申请留德的语言考的是英语雅思,德语全然不懂。第一堂专业课老师从头到尾都讲德语,课上所演示的PPT竟连图片也没有,我当时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前后左右、上下观察同学们的穿着打扮,还有他们说话的神态。用一句家乡福建方言可准确形容我当时的状态:“鸭母听雷公!”过了数个月情况才略有好转。
 
留学的第二道关口是心理障碍,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当我们进入一个完全异质的文化环境中,就会有强烈的不适应之感。刚到柏林的前两周,我常常感觉自己像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北。心里常念叨着李白的《行路难》:“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本人也有一段可笑的找路经历:柏林的公交系统十分发达,地图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网络。刚到柏林时要找一个站点,U的标志表示地铁,H的标志表示公交,S的标志表示轻轨。但是M的标志是什么交通工具,当时始终没搞清楚。发现M11最为便捷,便四处寻找M标志,走了好长的路,拐了好几个弯,问了好几个人,终于找到了目的地,却发现原来是她:麦当劳!不过一两个月以后,对德国的地铁与公交就已经驾轻就熟了。
 
异国留学,还必须锻炼强健的体魄。我发现身边多数同学和我一样,喜欢待在电脑旁边,一坐就是一整天。缺少运动锻炼。所以感冒发烧是我的好朋友。所以必须改变现状,多参加体育锻炼。留学异国,须加强同学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不应太过自我封闭。因为未来事业的成功,除了业务素质以外,广泛的人脉也是个重要因素。当年的同学、朋友都可能是未来事业的重要伙伴。可以交一些好的朋友、谈一场合适的恋爱乃至找到理想的伴侣,不过交往的时候应注意分寸尺度与安全。
 
留学异国,当树立远大的志向,我常想起早年的中国留学生。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美学生容闳,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的不懈努力得到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支持,促成了中国第一批海外留学生出洋的壮举,同治十一年(1872)30名幼童赴美留学正式启程。这一批留学生人才辈出,远不止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詹天佑。时任耶鲁大学校长的波特(Porter)曾致信清廷总理衙门,信中说:“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自从来到美国,人人善用时间,研究学术,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他们不愧是大国国民的代表,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的荣誉,因此谨言慎行,过于成人……”后来在东洋日本留学的郭沫若、鲁迅、李叔同等,无不做出卓越的贡献;在法国留学的有周恩来、邓小平、巴金、林风眠、徐悲鸿、赵无极等,我曾坐着游艇从塞纳河上驶过,船上的播音器有中文频道,当听到这些熟悉的名字,想起他们也曾与我一样,在同一条河上游览观光,心中就有一股莫名的振奋——这条河上流淌着多少风云人物的足迹啊!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文末写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生于1873年2月,而他写这篇文章时是1900年2月,才刚满27周岁。一颗年轻的心与少年中国一起跳动,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文字!在海外当听到对中国的无端指责,当听到关于中国的许多负面消息,我总会想起梁公的这段话!海外的中国留学生正是中国的少年与青年,我们应发奋图强、携起手来,共同奏响人生与时代的最强音!
 
作者:李湖江,柏林自由大学宗教学专业博士生。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