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海外华人:品尝故乡的味道

杜博 

2012年06月13日10:37    来源:海外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中央电视台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在中国国内叩启了观众的心扉,更一路飘香海外,撩拨起海外游子的美丽乡愁,也令人惊喜地展示了珍馐美馔之外的中华饮食那真诚、淳厚又温暖的文化输出力量。

从垂涎到垂泪

海外游子们收看《舌尖上的中国》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视频网站YouTube,而网站上相关的评论吐槽可谓欢乐多多:一位在荷兰的华人网友不无调侃地称,“《舌尖上的荷兰》就是把蔬菜放到开水里煮熟,捞出来撒上盐,吃。全剧终。”还有生活在美国的华人仿照该纪录片的口吻推出了“美国版”:“入冬了,缅因州人民吃了一次麦当劳1号餐,远在千里之外的南国佛罗里达人民更喜欢2号餐,而远离大城市的田纳西山区中的山民吃了个3号餐,而同样处于海边的加州人民却更喜欢4号餐。”

这些当然是无伤大雅的笑谈。其实,并非异国他乡的菜品真的单调,世界各国都拥有各自值得自豪与尊重的饮食文化,只是,故乡的味道诠释一切,对于客居海外的华族游子来说,味蕾之所系才是情感之所依。

美国《侨报》讲述了在美“漂泊”的北方人张先生的故事:第一次看《舌尖上的中国》是在半夜12点,他看得口水直往下咽。第二次他学乖了,吃饱了肚子看,却又被一家人围坐一桌、春节团圆包饺子的画面戳中泪点,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中国与家人团聚。

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引发的是食欲和情感上的双重共鸣。

乡土中国的情感共鸣

有人说,美食是骨子里的乡愁。看到家乡的美食,就自然勾起了无数华人浓浓的游子意、故乡情。那些独有的民族符号实际是维系海内外亲缘深情的纽带,也是文化传播的桥梁。

随着华侨华人安家海外,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家族概念正逐渐被消解。然而,身在异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文化中国,无论观其形还是啖其味,都能引发海外游子们来自灵魂深处的感动与共鸣,像开启了共同记忆与相互守望的大门,有助于海外华侨华人们维系自己与故土的情感连结,更能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感动华人的,必能感动世界。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辐射力最能感同身受。对食物的敬意和珍惜,对食材的取之有度,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对馈赠的感恩与爱,这些才是超越美食本身的中华品格,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之所在,体现的是人类共通的人文关怀,因此能被全世界所分享与欣赏。

只有以传统文化为主体,借鉴西方成熟的表现形式,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饮食文化传播出去,才能不偏离初衷,还原一个真实的、全面的、有爱的饮食中国给世界。

超越美食的思考

“舌尖效应”还在持续发酵。有华人在网络呼吁,应该尽早推出该片的英文版,也让外国友人领略中华饮食文化,让他们改观对中华饮食或低端廉价、或华丽繁复的刻板认识,更深入地了解一个文化厚重、崇尚“五味调和”的和谐处世之道的中国。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所言,饮食文化是中国的软实力,它可以通行全世界。“通过美食,世界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我们这个东方古老国度。”

那么,如何让中华的优秀文化真正“走出去”,传播中国形象?《舌尖上的中国》启示我们,空泛地宣扬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不能引起共鸣,真正令世界信服的中国形象就存在于百姓的一食一饭里。正如那些温情的场景,那些质朴的食材,就有着不事张扬、静水流深的力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6月13日   第 06 版)

(责任编辑:张东伟)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