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江苏仪征:

城乡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试点
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2012年09月17日15:04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的今天,保护耕地与促进发展是一对矛盾。如何做到两全其美,实现双赢?江苏省仪征市从2006年起,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大力实施城乡增减挂钩试点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项目,推动耕地、建设用地、劳动力、市场需求与公共服务等四大资源集聚,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取得明显的成效。
 
“双保”共赢:铆足了经济发展后劲
 
仪征地处江苏省中西部,人均耕地1.1亩,只有全国人均耕地数的78%,而且大部分耕地分布在该市中北部的低岗丘陵地区,成片的大规模的地块比较少,再加上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守护上级下达的耕地红线难度很大。但同时仪征是一个拥有扬州化工园和市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园区的县级市,另外还有一个汽车工业园,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总投资100亿元的上海大众整车、总投资53亿元的华电热电联产等一批10亿元级以上的重特大项目纷至沓来,该市工业化、城镇化等各类建设用地需求呈现一种旺盛的态势,土地俨然成为“香饽饽”。据仪征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蒋林介绍,近年来仪征市年均的土地需求数量在5000亩左右,而上级下达的计划指标不到1000亩,仅占总需求的五分之一,远远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求。一边是耕地红线需要坚决守护,一边是项目建设用地需要合理保障,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似乎形成了一种此消彼长的局面,成为当地主政者特别是国土部门的一道难题。
 
但是这个难题的破解在2006年迎来了新的生机,这一年,仪征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地区,这项旨在促进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集聚,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试点工作为仪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调查显示,仪征市农村居民点总面积为15.68万亩,人均占地280平方米,远远超过省里要求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0平方米的标准,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现象。通过重新规划布局,原有分布零散的数十个自然村庄合并为一个集中居住点,项目区住宅用地节约率一般能达到70%左右,再对撤并的庄台、田埂、废弃道路、边角地等进行复垦,可以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如大仪镇老坝村项目区,复垦旧宅基新增耕地 653.6亩,建新安置用地132亩,项目实施后实现净增耕地521.6亩。截至目前,该市总共实施完成117个挂钩项目,累计投入资金 3.77亿元,实现净增耕地8648亩。2010年,仪征市又启动了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总规模1.98万亩,项目实施后可以实现新增耕地2628.2亩,目前已实现净增耕地679亩。经过统一规划和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不仅增加了耕地,而且耕地质量显著提高,做到了集中连片、田块平整、渠网配套、道路畅通、绿化整齐,建成了“田成方、渠相连、沟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具备了机械化耕种条件,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创造了条件。在陈集镇万顷良田建设工程项目区,扬州永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原沙集、汪云等村流转土地和水面13500亩,投资1.2亿元基本建成了“四区二中心”:一是高效设施农业区,建成蔬菜基地600亩,其中瓜果蔬菜大棚300亩、露天蔬菜300亩;二是生态旅游观光区,建成苗木基地2个,种植红叶石楠、紫薇、女贞等苗木1200亩;三是水产与畜禽养殖区,建成万头猪场一个,桥头水库及周边塘面形成水产养殖近千亩;四是现代优质高产稻麦种植区,配有现代化育秧生产线2条、大型插秧机10台、750以上大型拖拉机10余台,采用“统一机耕、统一商品化育供秧、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机插、统一防治及统一水浆管理”的方式,种植优质高产稻麦5100亩;五是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中心,建成农产品加工、仓储、晒场4处,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零件有1000立方米的保鲜库;六是现代农业科技孵化中心。为推进农业科技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今年4月份,永达公司与扬州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扬州大学将该公司作为其产、学、研教育基地,并计划设立博士生流动站。同时,还与省农科院、海门市蔬菜研究所等专业机构建立业务联系。
(责任编辑:张东伟、安鑫)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