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首页|

 

 

达西村:从贫困到小康的蜕变秘诀

2012年09月27日10:49    来源:新疆日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笔直的柏油路,穿梭的小汽车,茂密的防护林,整齐划一的住宅群,这是记者在地处塔里木河和孔雀河交界处的达西村看到的新景象。

达西村曾是“一年四季白茫茫,只见播种不见粮”的贫困村。二十多年来,达西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和科学技术,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红旗村。1300人的达西村,2012年村集体资产达2580万元,其中流动资金580万元。人均收入近两万元。全村350户农民家庭全部搬进了抗震安居房,其中有75户喜迁别墅,178户村民拥有了私家车。

这几年发展起来的达西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榜样。

达西村教育基地专职讲解员、村委会副主任吾斯满·哈力克说,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来这里考察学习。

“达西村一直强调想要富口袋,必先富脑袋,富脑袋甚至比富口袋更重要……”9月20日,村支部书记沙吾尔·芒力克对前来参观考察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青干班的学员介绍达西村发展历程时说。

“听了老书记的讲解,我越来越理解,达西村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依靠的是胡锦涛总书记对他们的鼓励、农民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第二次来考察学习的青干学员张根涛深有感悟地对记者说。

2002年,达西村在当地已率先发展起来,但这并没有让老书记沙吾尔满意,他在学习华西村发展经验中找到了达西村的差距:这就是“村民没有文化,不懂科学种田!”

“如果我们不学习科学的种田知识,那还算什么新型农民?”沙吾尔在村民大会上说,并由此开始了他的“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脑袋”工程。

今年56岁杜孟河,是村里最早拿上农民技师证书之一的人。“那会儿,老书记从县里请来了文化教员和农业技术人员,在村里办起了农民业余科技文化学习班,帮助我们学习文化知识、生产技术,更新我们的思想观念,他要求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一门技术。”

同时村里制定政策鼓励村民自觉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回乡大学生、会计吐尔逊·阿西介绍,全村的18项惠民补贴中有4项与学习有关。

“全村现在有104人有农业技师证书。”沙吾尔书记自豪地说。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农业技师证书,记者一看,是一位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现任的9名村干部中,有3个本科、2个中专、4个高中学历,而过去的村干部有一半多都是文盲啊!”

沙吾尔回忆说,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回信提出“鼓励青年不断学习知识技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巩固和振兴祖国西部边陲再创佳绩、再立新功”的要求,让他明白:“科技是一把钥匙。不学科技,我们的农作物产量就提不高,经济就发展不上去。”于是,沙吾尔在村里成立了“农业科学技术协会”,并寻思在村里找一帮带头科学种植、养殖的人。

吐尔逊·艾山是香梨种植的带头人。9月20日,在吐尔逊别墅旁的果园里,记者品尝了他8年前从若羌县引进的红枣。作为村里香梨、枣树科技示范户,“每年一到12月就开始忙了,我要为年轻人讲解果树嫁接、剪枝技术,他们现在学习的热情很高。村里已经有十几户村民在我的帮助下种上了红枣。”如今,全村有184个“农业科技示范户”。

随着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让部分农民走出土地。

在团结路自由市场一家门面房,巴哈古丽·马木提正在为客户挑选服装。“前几年,多亏沙吾尔书记多次来我家,让我们采用棉花节水滴灌新技术,我的两儿子才从地里走出来,到市场搞经营。”家里的200多亩地就由丈夫满苏尔· 热木吐力一个人种,实在忙的时候就顾几个人帮忙。巴哈古丽的两个儿子也在市场里各有自己的门面房。“现在我们一家一年的收入也有40多万元。我家住的也是别墅。” 巴哈古丽对记者说。

全村有138户、600多人在县城从事商业、餐饮服务业等三产,涉及17个行业。沙吾尔向记者介绍。

在达西村入口处记者看到:总投资940万元、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00平方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紧张地施工。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集文化、教育、培训为一体,将达西村特有文化与当地特色旅游有机融合,实施开展达西红色旅游,将极大地丰富达西村的文化内涵 。

这昭示:被誉为“南疆第一村”的达西村又将开始一次新的蜕变!

(责编: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