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評論>>海外版言論

  

海外版:英國大學各盡其責的師生關系

2012年11月02日09:40    來源:海外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張悅悅    字號:

  “你說他們都在想什麼呢?”這是我這個新老師通過和學生的一段交流后,經常好奇的一個問題。年長的同事半開玩笑地跟我說:“這個問題不要琢磨,若真知道學生每天都在想什麼,你會瘋掉的。”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好奇,原因有兩個,一是雖然我至今仍是個酷青年,但十七八歲的本科生做事的方式還是時不時讓我驚訝,使我不情願地承認世界上大概真有“代溝”這東西。二是讓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英國大學裡很強調師生雙方都能有“職業范”,尊重並維護師生區別。你可以很受學生歡迎或喜歡,但“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的老師在英國大學裡,不論是在學生間還是同事間,大多不會得到認可。這不是我所在的學校獨有的現象,而是英國高校的普遍氛圍。

  教育學研究對這個現象的解釋很簡單:學生支付學費來上學,期待遇見的是有權威性、能答疑解惑的老師,而非能和自己談天說地的“酷表親”。這是學生對教師職業的尊重,反過來,老師也應該對學生這個“職業”表示尊重。我第一次和負責指導的幾個本科生見面,就發現確實如此。師生界限其實不需我劃,而是英國學生自己就習慣性地在言談舉止中劃出來的。他們自然喜歡有故事的老師,但並不希望有老師參與到學術之外的話題。另外,院系也會特別叮囑老師,隻負責學生的學術發展,其他問題有專門的學生工作負責人。

  乍聽起來對“職業性”的強調好像疏遠了師生關系,但我發現其實這種維持距離的相互尊重是件好事。比如聽一些國內大學的老師說,每屆學生裡都會有“刺頭”,有經驗的老師總會有辦法消一消他的銳氣,使“刺頭”學生更合群。英國大學對這種情況處理就完全是另一個角度。如果遇到學生語言挑舋或者有“態度問題”,老師首先會假定這是學生因家庭或學業壓力等原因,缺乏安全感或者缺乏自信的反應。因為在強調師生各司其職的氛圍下,默認的共識是老師一定是師生關系上的優勢,處於弱勢的學生有“刺頭”表現未必是年輕氣盛,更可能是因一些困擾而急於表現和証明自己。因此處理辦法不是消銳氣,而是尋找讓學生感到困擾的緣由。

  來英國7年,發現英國社會雖不教條但很刻板,這“師”與“生”的差別就是一個例子。我想,學生扎堆在一起的時候,估計也少不了八卦:“你說老師們都在想什麼呢?”我常常覺得這種刻板背后是鞭策每一個人的一種認真:老師要有老師的風范,學生要有學生的樣子。校園裡兩個平行群體各盡其責,未嘗不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師生模式。 

  (寄自英國) 

(責任編輯:鄒雅婷)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海外網宣傳片海外網宣傳片
  • 大型文獻紀錄片大型文獻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