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國內>>聚焦十八大

外媒聚焦十八大閉幕 2012秋末將被銘記【2】

2012年11月14日08:07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本報駐美國、韓國、德國、泰國記者  蕭達  王剛  青木 暨佩娟 ●本報記者 劉暢●汪析 柳直    字號:
摘要:加拿大《溫莎星報》說,該國很多人都在關注總理哈珀需要多長時間才能和中共新領導人會面﹔美國“密歇根電台”稱,推動該州與中國關系的前官員已經奔赴北京觀察十八大。“成就”、“挑戰”、“改革”是世界媒體報道十八大的三個關鍵詞,在感慨中國“過去10年取得了工業革命以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的同時,它們也擺出中國面臨的“令人生畏的”種種挑戰,預測中國改革。
德國國際媒體研究所學者夫羅裡揚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不應期待‘中國驚奇’,在當下,一個穩定的中國對世界來說已經是無法再奢求更多的利好。”

“不應期待‘中國驚奇’”

“從殖民主義、鴉片戰爭再到20世紀初的經濟滅絕,西方糟蹋了中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在中國人的心裡,這段歷史並不遙遠,外人對此並未充分意識到。中國人知道鴉片戰爭的可怕歷史,以及隨后香港成為殖民地,還有南京暴行。所以,中國懷疑外國要求改革的呼聲,這真的讓人意外嗎?”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商學院院長格思裡12日在《福布斯》雜志上撰文如此問道。他說,中國必須進行經濟和政治改革以滿足世界期待,但更為重要的是,中國要滿足人民的需要。格思裡寫道,中國採取了漸進和放權的方法發展和管理其初興的市場經濟。這種辦法一直非常有效,每到關鍵時刻,領導人以更大的開放和接受風險的意願,來應對挑戰。這個模式令許多人驚訝,也令懷疑中國的人士困惑不解。

就在13日,美國《華爾街日報》邀請學者在十八大閉幕前夕討論中國的改革。澳大利亞廣播電台13日報道說,十八大讓世界猜測中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將被帶向何方。變化真的正在發生嗎?很多跡象暗示中國未來的重大變化。但是,認為新一代領導人將完全改變中國政治版圖的看法是天真的。報道稱,“預測中國新方向為時過早”。同一天的CNN稱,中國問題觀察家想從十八大尋找政治自由化的跡象,但這種可能越來越小。高盛資產管理部主席奧尼爾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上撰文說,不認為中國會出現太大改變,因為大多數計劃都在五年計劃中制定好了,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已經實施近兩年,計劃很大程度上都是強調注重質量而非數量的增長方式。

法國《費加羅報》刊文說,中共並非許多不了解中國現狀的外國人所猜測的那樣,是一個充斥“紅寶書”、黨務工作者和狂熱革命家的組織,而是個不乏留美、留歐畢業生,經濟、知識和政治界精英的執政團體。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馬修強調,“中共無需強迫任何人入黨,相反,入黨門檻很高,申請者並非都能如願”。中共的影響力在黨、政、軍、城、鄉、企各方面無處不在,確保了中國的政治體制。德國《金融時報》13日題為“力量中心”的文章說,中國共產黨擁有幾乎無限的力量。共產黨成員比德國人口總數還多80萬。孟加拉國前陸軍參謀長,反對黨民族主義黨高級領導人馬布波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曾在中國擔任武官長達5年,中國就是我的第二個家,為我打開了第二個窗口。我年輕時去過中國,目睹和見証了中國發生的變革!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怎麼能發展得這麼快!”

“不應期待‘中國驚奇’”。德國柏林國際媒體研究所學者夫羅裡揚13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講述對十八大的看法。他說,在世界經濟陷入混亂的當口,一個穩定的中國對世界來說已經是無法再奢求更多的利好。中國現在還是世界經濟的最大拉動力量,是信心所在。世界應該更加務實地看待中國的發展。夫羅裡揚稱,奧巴馬已連任,中國的政策延續性也比較強。中美很可能會堅持這種大的合作,盡管也會有爭執和沖突,這將維持今后數年世界的大穩定。

 

(責任編輯:趙鳴飛)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航展:八一表演隊航展:八一表演隊
  • 意大利水城鬧水災意大利水城鬧水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