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國內|國際|台灣|港澳|華人|評論|留學|創投|娛樂|文史|書畫|旅游|視頻|漢語|地方|論壇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黃晴:中國崛起,也是億萬人苦干出來的

2012年11月15日08:24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黃晴    字號:
摘要: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中國人的勤勞、堅忍、靈活、大局意識和發憤圖強造成了中國工業化的獨特路徑。

最近,電視劇《溫州一家人》正在熱播,講述改革開放初期溫州某家庭奮斗創業的故事,劇情讓人感動,也讓筆者思考中國30多年來崛起的另一個因素。過去我們常講制度、執政黨領導力的貢獻,這是對的,但人文因素也不能忽視。換句話說,中國崛起,是不斷改革開放帶來的,也是億萬人民干出來的。

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文明是罕見的一種多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而且一直延續下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都中斷過,后來的歐洲文藝復興,是從阿拉伯典籍中尋到精神火種的。中國在農耕文明時代曾領先世界,但中國的自然條件並不好,大河治理和灌溉農業為生存之必須,有研究者認為,這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生和演變的重要因素。

在與較為惡劣的生存環境的抗爭中,中國人養成了極能吃苦、極能忍耐、極能開拓生存之路的民族品格。在雲南和順,有男孩成年后必須向南闖的民俗,其離家出走,頗具悲壯色彩。美國修造東西大鐵路,招募的近十萬華工居功至偉,其吃苦耐勞,善於學習的能力讓工程組織者感嘆。但在工程竣工典禮上,卻沒有華工的一席之地。

在中國當代工業化進程中,中國人的這種民族品格發揮了重要作用。數億農民加入工業化大潮,對中國基礎設施的改善,對從勞動密集產業起步的工業原始積累,均作用巨大,居功至偉。相比西方靠殖民掠奪和羊吃人而完成工業原始積累,中國的工業化進程要來得“干淨”。

在中國工業化的進程中,不同地域的發展也有不同的地域人文特色。例如,廣東、福建一帶有向外闖的傳統,僑匯僑資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比較大。浙江的工商業傳統比較強,民營經濟比較發達。溫州人被稱為中國的猶太人,擁有一種能迅速集資的信用機制,使其在中國經濟中獨樹一幟。江蘇在計劃經濟時代就有較強的集體經濟,干部“對搞經濟有濃厚興趣”,走出了有名的蘇南模式。近十多年,在中國工業向高端演進的過程中,不同地方都在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嘗試和變革,中國人具有很強的以變應變的適應能力。

近代以來,中國在工業文明時代是落在后面的。落后就會挨打,也是上兩個世紀的一個基本事實。由此,中國人形成發憤圖強的集體意識,在老一代知識分子和工人中,有鄧稼先、錢學森的“雖九死而不悔”,有王鐵人的“寧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這種集體意識成為中國工業化的精神支撐,同時也成為一種國家意志。

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中國人的勤勞、堅忍、靈活、大局意識和發憤圖強造成了中國工業化的獨特路徑。在中國已初步實現工業化的今天,這些民族品格仍是不可離棄的。這是中國的立國之本,也是中國作為有聲有色大國存在的精神內核。(作者是人民日報高級記者)

(責任編輯:李文慧)

相關新聞 >

瀏覽過此新聞的網友還閱讀了以下新聞

視頻 >

  • 珠海航展空中獻技珠海航展空中獻技
  • 太平洋上空日全食太平洋上空日全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