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北青报:大学生矿工见证就业的社会成色

2012年05月02日10:55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3年前,全国第一个大学生采煤班在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六矿成立。3年多过去了,人数始终保持在12人的采煤班驾驶着全国第一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采煤,并保持着安全事故为零的纪录。他们称,并不是找不到工作才选择做矿工。他们平均每月有六七千元的工资。
 
长期以来,我国的采煤行业一直是“脏、累、险”的代名词,安全事故不少。一提到矿工,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这样的印象——“蓬头垢面,学历偏低,素质不高,言行粗鲁”。简单的描绘,粗放的勾勒。人们总是习惯以所见所闻来进行笼统的归类,为矿工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然而,大学生矿工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矿工的固化思维,也对“脑体倒挂论”发起猛烈的冲击。从“白领”到“黑领”,大学生矿工表面上看似“下嫁”,本质是在“对接”,实现了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
 
子承父业也好,自我实现也罢,大学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了采煤班。依托首套国产自动化综采设备,大学生矿工进行了13项技术攻关。这些技术攻关不仅帮助设备生产商改进了生产,也使得设备更好地运行,将更多的人从井下解放了出来,也让井下工作更加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矿工作为一个就业样本,值得赞赏和推崇。他们摒弃了单一的职业期望,不屈从于世俗偏见,尊重内心的价值追求,在众多出路中,选择了最容易被忽略、最不被看好的矿工。用人单位也积极适应企业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引进高素质人才;不论是六七千元的月薪,还是大幅度的提升空间,都成了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橄榄枝”。几年前,六矿想招一个大学生都困难;2011年,在河南理工大学一下子就招到了9个研究生。
 
让青春在劳动中闪光,让智慧在实践中增值。一方面,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大学生学以致用,善于“接地气”,在基层岗位上奉献青春才智。这,才是大学生就业应有的社会成色。杨朝清(湖北 学生)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