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收藏首页|简体繁体

 

 

羊城晚报:当老外撞上正气不彰的社会病

2012年05月08日10:54    来源:《羊城晚报》     手机看新闻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到QQ空间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只有大家互相帮助,才能让小偷意识到在这里犯罪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有了这一次的经历,如果下回再碰上,也不敢再帮忙了。”说这话的是一位在东莞的巴西人。他日前在东莞出手阻止小偷偷窃他人时,遭小偷团伙报复群殴,其间,数十名路人在现场,没人设法施救。
 
社会正气不彰,仗义者陷于困境,类似事件频频发生在大城市里。这次轮到一个外国人在中国以血肉之躯体验了一次。当我们对这位外国人呐喊并给以敬意时,也很明白这是又一次对我们畸形社会生态的审视。为什么单纯的救助行为,在同样是人类社会的某些地方如此稀缺,难道中国人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吗?是这个巴西人太傻太冲动,还是国人太含蓄太自保了?
 
无论古今中外,“救人一把”正如一种约定俗成、不假思索的自然法则。无论古代人还是现代人、巴西人还是中国人,应该都有类似的本能反应。只有遇到极端的环境下,天生法则才会被压制和掩盖。比如在突如其来的强烈地震中只顾着自己逃命,在沉船时只顾着自己先浮上水面。若是这样,我们无法谴责,可以谅解。可是,在这个已经走入文明状态的大都市,在这个老外自以为应该有基本正义共识的城市,却遭遇野蛮围攻和冷漠围观。只能说,这样的都市、这样的人群社会实在令人心寒。
 
更遗憾的是,还有人说“巴西人救人被围攻,丢了中国人的脸”。这意味着,我们还是把“礼仪之邦”当做一种表现给外人看的价值追求。进一步的,我们所有的好人好事,是要在大家观赏下进行的,而不是发自本心的天然行为。殊不知,这正是一种近乎叶公好龙、人格分裂的心理行为学。它不但不会创造出真实而正义的城市,还会把每个人逼到一个更加不作为、假作为的观众状态。社会一方面继续颂扬正义互助,一方面大家对周围的人更加不信任,对公益之事保持距离,更别说出手维护正义了。
 
对我们这个社会自相矛盾的潜规则,老外不可能都懂,所以才会去冲动救助。这样的潜规则正在内化成城市交往的一种代码,任其下去,正义精神或继续被冷藏,而冷漠却将成为共识。我们应该借助这样的一个事件缺口,好好地反思:如果日常口头的教化无法激活公众天然道义,那么唯有在技术、制度和程序上更好的鼓励保护正义维护者了。
 
耀琪
 
(责任编辑:邹雅婷)

  • 打印
  • 网摘
  • 纠错
  • 商城
  • 分享
  • 推荐
  • 字号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10658000,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浏览过此新闻的网友还阅读了以下新闻